退位让贤

第一百五十五章 与老朱的矛盾!我在大明讲“科学”!

  教习愣立当场,众多生员也一个重。

  此联一出,从此整个国子监的风向,恐怕都要大变。

  此前陛下不许国子监生员议论国事,但太孙殿下的做法,竟是截然相反。

  “将这幅对联挂在国子监的大门两侧,让以后每一个入学的监生,都牢牢记住。”

  朱允熥吩咐道。

  允许国子监生员议论国事,粗一看以为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实际上,朱允熥很清楚,这是影响十分深远的大事。

  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风向转变,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在里面读书的几千生员,而是整个大明的所有学堂。

  自洪武立国,老朱便一意孤行,强制在全国普及官学教育。

  府学、县学、乃至深入民间农村的乡学,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国子监是一个风向标。

  国子监往哪边转向,全国所有的学堂,都会跟着转向。

  对于这件事,朱允熥也思考了很久。

  老朱下诏准许官员、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等向朝廷献言献策,唯独不准学员议政,向朝廷献策,这是有其内在逻辑和道理的。

  简单点的说,就是学员们最容易结党闹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的座右铭。

  而东林党人正是以东林学院为中心,将明末的政坛搅成了一锅乱粥。

  大明最终走向灭亡,与东林党关系极大。

  从这一点上来说,老朱限制学员议政论证的严令,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了。

  若是后世能一直严格贯彻下去,也不会有明末东林党人之乱。

  朱允熥对这些都十分了解。

  但他心中仍然有其他想法。

  世间事,有利必有弊。

  压制了学院的言论,对于统治稳定,当然是有利的。

  但换一个角度,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呢?

  他已经种下了方孝孺这颗种子,但还远远不够。

  要推动整个社会变革,必须先从思想上的转变开始。

  而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思想,就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

  两害相权取其轻。

  朱允熥有信心能稳定大明,并不怕因此而引发动乱。

  正因为如此,他才令国子监给学员们订阅《大明日报》,让学员们议政。

  《大明日报》是他一手创建的舆论阵地,如果连国子监的学生都不去读《大明日报》,那便无法将学生发动起来,促进思想转变。

  要知道,不管哪个时代,学生当中的理想主义者数量都是最多的。

  毕竟,学生的思想正处于形成之中,最容易被引导。

  这既可能是引导向好的一面,也可能是坏的一面。

  同窗读书的关系又非寻常关系可比,也意味着学生们很容易抱团,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

  凡此种种,可以说,在任何时代,学生都是一股特殊又极为有力的政治力量。

  东林党人出自东林(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abiqu.cc。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sabiq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