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且慢

第四十四章 王祐(1/2)

  太学里多是官家子弟,就算赵德昭才出阁一年,但也有人认出了他来。

  其他人听到这话,不约而同看向赵德昭,见他没有否认,忙退后了一步,拱手行礼,“见过二殿下!”

  赵德昭笑了笑,“不必多礼,吾今日无事,不想扰了你们,那个...你们应当还有课,吾还有事,先走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这话说得矛盾,太学生也不好说什么,看着他出了门,倒是窦说追了上去,剩下苗守信被人团团围了起来。

  “守信,你和二殿下很熟?”

  “王郎官今日说的那事,你可知道?”

  “二殿下当真体恤百姓,可这事要解决,难!”

  “谁说不是呢!”

  “此前我听窦说说要去看女子相扑,二殿下是和你们一起去的?在哪儿?好不好看?”

  “对对对,女子相扑当真是裸着的?”

  也不知怎的,话题就偏了去,一帮血气方刚的少年郎,注意力全放在了女子相扑上,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盯着苗守信。

  “消停些吧,殿下才因为此事受了弹劾,你们不想家里人也被弹劾个‘家风不正’吧!”

  “哈,哈哈,也是啊!”有人打了退堂鼓,家里有人当官呢,可真别因为此事被弹劾了。

  再说了,马上斋里也要考试了,万不能在此节骨眼上出纰漏。

  “走走,我前几日得了几本新的图册,看那个也一样!”

  “当真?哪来的?”

  “你别管,看不看就完事了!”

  “看!”

  一帮人笑得暧昧,勾肩搭背的出了学堂,回宿舍的脚步略显急迫。

  这边,窦说追上赵德昭,一开口就是问他怎么今日来了。

  赵德昭叹了一声,想着王继勋那事还没个结论,自己说多了也不好,转了话题问道:“刚才给你们上课的不是博士,我怎么听你们都叫他王郎官?”

  窦说听了这话,便明白其中有事,但不方便说,遂也不问,只回道:“王郎官名祐,不是太学的博士,本来是集贤院修撰,一直会来给我们授课,最近升了户部员外郎,所以才称呼一声郎官。”

  “王祐?”

  “是,怎么了?”

  窦说见赵德昭神情激动,心下疑惑,就算王祐升了户部员外郎,也就是个从五品的官儿,何至于如此激动。

  窦说不知道,王祐才能,不止在政事上。

  王祐被称为三槐王氏始祖,苏轼的《三槐堂铭并序》,便是写的王祐和王氏后人。

  三槐,是王祐在东京宅子里种下的三棵槐树,并说,自己虽不曾做到宰相一职,但他的儿子们必定有人会登上三公之位。

  长子王懿,二十三岁举进士,为袁州知州。

  幼子王旭,也是年少便中了进士,真宗朝时为颖州知州,后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登上三公之位的,便是次子王旦,同样二十来岁中了进士,并且是宋朝有名的“龙虎榜”,那年状元是苏易简,榜眼张秉,探花是陈若拙,同榜还有寇准、李沆、向敏中等日后宰执大臣,可谓神仙打架。

  可以说,宋朝的名相很多,前有赵普、寇准,后有王安石、范仲淹等等,王旦让人陌生许多。

  王旦没有他们惊天动地的故事供后人慢慢咀嚼发酵,也没有写入各种演绎传奇中。

  作为和平时代的宰相,他更多的处置政务、调解各种关系,他做的事,更多的是人们认为的“理所当然”。

  但他的存在,给大宋王朝的官场树立了一股新风,为官场士大夫阶层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让之后的朝代涌现一大批优秀人才,王旦也因此被选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算下年龄,王旦此时不过十来岁,赵德昭也不可能让他做什么,让他产生兴趣的,是王祐。

  他的三个儿子没有恩荫,俱是年少通过科举入了仕途,而三人兄友弟恭、人品贵重,可见王祐的本事。

  “二殿下?”窦说见赵德昭突然发起了愣,又唤了一声道。

  “哦,没事,我只不过听说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好学之人,他们都在太学中吗?”

  “好像就王懿在经义斋,还有两个,没听说!”窦说摇头道。

  “许是年龄还小吧!”赵德昭心下有了主意,朝窦说挥手道:“我今日就先走了,明日是哪位博士上课?”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多听听课怎么了。

  “明日,好像是薛参政,不过是去经义斋。”

  “薛居正?”

  窦说点头,“你还来?”

  “自然是要来的!”

  薛居正也在自己老师备选名单内,虽然讲经义。

  经义就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