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不稳?不,贫道初心一直不变

第103章 异想天开(2/3)

,还怎么和勋贵抢科举名额?

  而且将来有战事,冲锋陷阵的人,总不能是文官吧?

  大周可不是宋明,文官完全压制武将的事,大周可没有。

  不过太平年月,武将的话语权,确实比不上文官。

  但对皇帝和朝廷来说,读书人多的是,不缺勋贵家的子弟去做文官。

  反倒是能带兵打仗的武将,才更难得。

  所以太上皇直接赏赐了贾政,工部六品主事的官职。

  这么多年过去,贾政也才从六品,升职到正五品的员外郎。

  在李景孝看来,其实已经是在警告贾家了。

  再说,你一个勋贵,还是一门两国公的显耀门第。

  本身就占据了那么多的资源,还去和天下耕读世家、寒门子弟抢资源、抢职位。

  换成李景孝是在朝的文官,也会联合起来在贾家身上踹几脚。

  这叫屁股坐歪了,犯了众怒。

  等到贾家被抄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和风光,贾兰成了没落贵族,反倒成了皇帝拉拢人心的旗子。

  不仅顺利走上科举的路子。

  结果贾兰也确实考上进士,官位还不小,能给他亲妈李纨争取诰命身份。

  这么一想,李景孝忽然觉得,贾家其实从第二代开始,决定子弟走科举之路时,就注定了会没落下去。

  甚至就连其他勋贵,同样不愿意看到贾家改变立场,跑去文官那边去。

  更不愿意贾家真的靠着科举之路,今后的日子过的比他们好。

  李景孝想了这么多,顿感人心复杂。

  但贾家的资源既然贾家子弟用不上,那自己这个女婿肯定不能眼睁睁看着,贾家的人脉全便宜了王子腾。

  端起茶碗喝了几口,看了眼贾珍,暗道想要贾家的人脉关系,话却不能明着说。

  装作无奈的样子,叹息一声说道,“珍大哥,小弟过完年才16,再怎么努力,10年内,也基本上不可能坐上京营节度使的位置。”

  “这可不一定”,贾珍既然来的时候,就和荣国府那边商量过,自然想好了如何给李景孝铺路。

  “京中已经在传明年鞑靼极可能南下,以景佑的本事,立功并不难。

  若是刺杀鞑靼主帅成功,封侯都有可能。

  再不济,以你在医术上的本事,随军救治中下层的将官和那些悍卒。

  稳定军心、士气,战事若是胜利,贤弟的功劳也不会小。

  有了这份实打实的资历,将来的路就好走多了。”

  李景孝想了想后,觉得去一趟辽东确实值得试试。

  直接冲击鞑靼大营,那是傻子。

  但主帅抵达预定战场时,大部分都会带着人看看周围的地形。

  一旦敌军主帅登高而望,对自己来说就是绝佳的机会。

  即便人家不出来,那就埋伏在鞑靼人南下行军路上。

  几万人的部队,长度几十里都正常。

  沿途也肯定有适合下手的地方。

  再不济,自己有物品栏,盯着粮草烧了也是大功一件。

  等鞑靼人仓惶撤退,杀几个千户、万户,甚至是王子什么的,也不是没机会。

  贾珍见他点头,脸色一喜,继续说道,“要是你刺杀成功,顺利逃走后,带着三千骑兵顺势冲杀。

  击退鞑靼人,再效仿汉霍去病,长途奔袭打进草原追击或者拦截后撤的鞑靼人。

  一旦击垮鞑靼南下大军,即便你只有十六七岁,也足以封‘世侯’爵位。

  而且圣人和陛下为了平衡,肯定会让你回京任职。

  要么是殿前司副都统领,要么是禁军统领。

  蛰伏几年,鞑靼重启战事,若是朝廷兵马能稳住战局还好说。

  否则必然会命你带兵北上,一战再立新功,京营节度使九成九就是你的了。”

  李景孝听完就翻白眼,世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纸上谈兵的例子不要太多,真到了战场上,没腿软就不错了。

  还今天立这个功,明天又获得新战功。

  简直比吹牛都不靠谱。

  而且人家霍去病不仅是汉武帝的亲戚,还从小跟在汉武帝身边亲自培养。

  不仅用起来放心,也是汉武帝没法自己亲自上战场的替代品。

  霍去病越厉害,等于他汉武帝教导的越好,变相的等于汉武帝也厉害。

  可换成自己,20岁不到封侯,皇帝不像防贼一样的防自己,那都是心胸开阔,有明君之像。

  以李景孝这几个月道听途说,还有和隆德帝接触的几次,对隆德帝了解,这位就不是心气大的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