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不稳?不,贫道初心一直不变

第175章 令旗一动,千军万马来相见(2/3)

 殿前司马军从四品指挥使,是实打实的军权和皇帝的心腹。

  只要不作死,两三代人的富贵毫无问题。

  汤志杰和常瑞两人也得了殿前司指挥使,和上骑都尉的勋官。

  也算是进入了权贵圈子了。

  对李景孝的感激,那叫一个爆棚。

  至于随军北上的将士们,该升官的升官,该赏银子的赏银子。

  而且李景孝带回来的5万头牛羊和三万匹战马,让朝廷不仅没赔钱,还倒赚了一大笔。

  昨夜宫里的庆功宴,因为五点不到就开席。

  大概7点多,天色只是暗淡下去之前,就散了。

  皇帝和太上皇也知道,今天大臣们也要回家团圆。

  所以免得惹人嫌,这才早早散场。

  李景孝出了宫门并没急着走,而是等到秦业、贾政出来。

  这才陪着两个老丈人一起走。

  不过等待期间,王公大臣们、侯爵、伯爵和外戚,一个个都找上来和他打招呼。

  认识的还多说了几句。

  意思很明显,这些人也想把自家的子弟,送到他帐下效命。

  像是陈鸿升,只要他今后不什么大错,等他继承齐国公府时,最起码也是三等将军。

  运气好,皇帝恩赏,说不定就是一等将军。

  镇国公家为啥还是一等伯爵,就是因为牛继宗年轻时,跟着太上皇三次北征。

  虽然战功不算多大,可架不住人家是真上战场拼命。

  这才靠着积累的战功,成了开国八公家族里唯一的伯爵。

  现在牛展鹏那小子,又拿了战功,还是阵前斩首41个首级。

  等于平均一场战斗,至少拿3个人头。

  还带着一群鞑靼人、女真人和北地汉人逃民组成的杂牌军。

  冲进鞑靼部落和鞑靼大军,协助李景孝连赢13仗。

  今后保住一等伯爵的爵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所以不管祖上是国公,还是侯爵、伯爵的勋贵们,恨不得把子孙全塞到李景孝帐下听令。

  可惜李景孝根本不接这话,只说等请示过皇帝后再说。

  顿时就吓退了大部分的勋贵。

  要是他们家的子嗣真有本事,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家族没落。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来占便宜的。

  李景孝会答应就怪了。

  至于会不会得罪人,李景孝此时绝对有资格说,自己是勋贵第一人。

  不去找那些纨绔的麻烦就不错了。

  不过殿前司不好塞人,五军都督府就容易多了。

  但这些家伙又舍得不把子侄,送去京营吃苦。

  或者早就在京营当个小官了。

  李景孝对着牛展鹏、陈鸿升和贾蓉打了个眼色,三人立马带着殿前司的兵丁,把围着李景孝的人全挤走。

  牛继宗、陈瑞文和贾珍同样不傻,自家亲儿子在李景孝帐下听令。

  也因为李景孝,才立下大功,哪里肯让别人去占李景孝的便宜。

  所以牛继宗直接大嗓门赶人。

  作为京营正三品的参将,牛继宗不仅有爵位,又有实权,在勋贵中地位很高。

  一开口,就把大部分人给赶走了。

  李景孝忙拱手道谢,答应了等过几天忙完了,去镇国公府和齐国公府喝酒。

  至于贾珍和贾蓉请客,没必要那么多的客套,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这一刻,贾珍、贾蓉心里那叫一个庆幸。

  要不是贾家把元春嫁给了李景孝,也就不可能在李景孝面前获得这么多的优待。

  其他勋贵们,看着李景孝对贾政、秦业行礼,心里那叫一个后悔。

  当初要是把女儿嫁给李景孝,那风光的就是自己了。

  因为荣国府离皇宫更近,李景孝自然顺路先送贾政、贾珍一行人回去。

  到了宁荣街,宁荣两府的大门外,都点了很多的灯笼,看着确实挺喜庆的,只是李景孝想早点回家陪两个媳妇。

  在正门外和贾政、贾珍客套几句,约好明日上门拜见贾母就告辞。

  送秦业时,李景孝看了看天色,进门坐了片刻,和秦钟聊了几句才走。

  秦业送他出门时,看着远去的背影,不由在心里感慨一声。

  没想到我秦家居然有如此的运到,居然白捡了个国公爷女婿。

  而且景祐也不是个嫌贫爱富的负心汉,虽然娶了贾家的大姑娘,对可卿还是一如既往的爱惜。

  就连小舅子也是关怀有加,让秦业不用担心自己百年后,还没长大的儿子会没了依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