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香江,家父是包船王

第23章 包家偷袭九龙仓被外界知道(1/2)

  时间过去一周,九龙仓股价突破20港币每股。

  再过一周,九龙仓的股价已经突破30港币每股。

  随着九龙仓股价不同寻常的大幅飙升,嗅到‘腥味’的大大小小财团以至香江市民,意识到正有财团收集九龙仓股票,一场空前的激烈的收购战爆发在即,纷纷蜂拥入市,将九龙仓股票炒得热火朝天。

  1977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包裕刚刚刚下班回来,在和夫人,包宇一起吃了晚餐,他突然接到打来的电话。

  包裕刚听完那个电话。

  他知道,现在外界已经知道他要收购九龙仓了。

  “Bob,出事了。”包裕刚立刻上去找包宇。

  “爹地,出什么事了?是不是你悄悄让人买入九龙仓股票的事,外界知道了。”

  “确实,刚刚隆丰国际投资的人打电话来说,外界已经知道我在让买入九龙仓股份。”

  隆丰国际的前身是隆丰投资有限公司,创办于1918年,原本经营的业务为证券投资及贷款,其后成为会德丰集团旗下的附属公司。

  六十年代逐步被包裕刚收购,转归包氏旗下。

  包裕刚利用该公司的上市地位筹集资金并贷款给旗下船务公司,隆丰国际逐渐增加对船只方面的投资,并建立自己的船队。

  这次就是包裕刚悄悄让隆丰国际的人在暗暗吸入九龙仓的股票。

  没想到,现在还是被人发现了。

  包宇算了一下,从十月份开始买入,到现在十二月份,算下来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现在外面市场上的人知道包裕刚要买入九龙仓股份的人确实算不上什么。

  首先,这已经超过两个月时间。

  再有,九龙仓的股价从十多块涨到现在三十多块,如果市场上那些人还没有反应过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历史上,李加成是在1978年1月初开始让人悄悄买入九龙仓股份,在3月份的时候就被人知道了。

  算下来也差不多是两个多月时间。

  “爹地,谁最先发现的?”

  “听说是信报的记者,还有李加成可能也发现了。”

  信报的记者?

  包宇知道信报的记者,还有那些股评专家,像那位思聪都不简单,因为是对方最先发现九龙仓股价很低,本身资产又那么高,九龙仓自然非常有收购和炒作的价值。

  现在信报的人已经猜到有人在买九龙仓的股票,一开始可能还不知道是谁,但是通过调查在得知是隆丰国际,然后也就知道背后是包裕刚了。

  至于李加成?

  在包宇看来,虽说历史上的李加成早年是靠娘家开始发家,后来又得到沈弻的扶持,但是这样一个华人富豪,在包宇看来当然不简单。

  也就是说,在香江所有富豪中,最不能小瞧就是这位李加成。

  “爹地,现在是不是觉得李加成不一样了吧?”

  “他确实不简单。”

  现在想来,自己还真的比李加成快一步。

  如果是李加成先收购九龙仓,那么接下来,他和包家再进入,怕是就难了。

  “爹地,那我们现在持有多少九龙仓股份了?”

  “差不多18%!”

  差不多18%股份?

  那算下来,也就是1530万股,这自然算是不少了,甚至比起怡和置地持有的九龙仓股份还要多出8%股份,很明显,包家想要收购九龙仓,现在已经占据优势。

  “爹地,那均价多少钱买入的?”

  一开始从十多港币每股买入,一直到买入12%股份,股价还没有突破20港币,在买入到16%股份左右,股价买入已经突破20港币,这里大概占据4%股份,剩下的2%股份,股价是超过20港币每股的。

  现在算下来,大概也就是15港币每股,算是非常便宜了。

  全部算下来,大概花了包家23000万港币。

  历史上,李加成差不多也是花了两三亿港币收购到九龙仓18%的股份,后来卖给包裕刚,不但让包裕刚和汇沣银行欠李加成一个天大的人情,还让李加成在这次九龙仓收购中赚了六千多万港币。

  “动用了两亿多港币。不过,现在包家没有更多资金,如果想买入更多,得卖大船,或者借钱才行。”

  弃舟登陆的想法,包裕刚已经有了。

  但是,还没有付之于行动。

  要卖掉那些大艘的油轮,并不是卖不了,只是可能要价便宜很多。

  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向汇沣银行借钱。

  凭借现在包裕刚和桑达士,汇沣银行的关系,他要借钱并不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