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366章 365秋游(1/3)

  第366章365秋游

  1959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十八,星期日,晴。

  由于小王同学属于临时加入,无论是车票,还是站台票都需要自行购买,为了不耽误行程,天蒙蒙亮,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就起了床。

  除了张桂芳给收拾上的窝头咸菜,小王同学也带了些零食。

  在路过胡同口时,唐植桐用空间扫了一下,刘张氏家门口树枝上的毛辣子已经被处理干净。

  这怎么行?唐植桐没犹豫,又薅了一些放上去。

  不一定能蛰到人,但肯定能让刘张氏打发一段时间,省得她一天到晚吃太饱到处找事祸祸大家。

  小两口来到西直门车站的时候,有线系的同学还没有到。

  一会的工夫,火车拉响汽笛,往居庸关驶去。

  有人在排队,但售票窗口却没有开,唐植桐跟车站人员打听了一下,说是马上开。

  “詹天佑!”这次知道的同学就多了起来。

  “唐老师,我还担心你过不来呢。”罗志平看到唐植桐后很高兴,挥着手打招呼。

  “谢谢大家,我叫王静文,是唐植桐的爱人。谢谢大家对我们家唐植桐的照顾。我以前去过八达岭,知道一些历史典故,如果大家不嫌弃,我一会给大家讲一下。”王静文大方得体的自我介绍了一下,说完还不忘给有线系同学鞠了一躬。

  “同学们请拿出自己的水杯,跟乘务员同志去接水,一会下车后可就没有免费的开水了。”唐植桐在车到站前跟乘务员说明了一下情况,请求给同学们供应热水。

  “非常好,就是京张铁路,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总工程师是谁,大家知道吗?”王静文略微介绍一下,又问道。

  火车到达八达岭后,罗志平招呼大家喝掉水杯里的水下车出站。

  “提前过来的,让班长费心了。”唐植桐跟罗志平打招呼道。

  “大家都知道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东西蜿蜒一万两千华里。沿路分布着不少关口,咱一会将要路过的居庸关就是其中之一。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必争的居庸关其实是有南北两口的,南为南口,北称八达岭。南北两口中间是一条长达十余公里的山涧溪谷,俗称关沟。”

  “你们为什么叫他唐老师?”没一会的工夫,王静文就和柳长玲等人打成一片,好奇的问道。

  城墙砖都特么快被撬没了!

  尽管如此,其他同学也对残败不堪的长城很感兴趣,有说天蓝的,有在研究这城墙砖是什么朝代烧制的,也有涂鸦某某到此一游的,还有随地找个背人的角落小解的……

  从西直门车站到青龙桥车站,距离大概在七十公里的样子,铁路车票按照公里数收费,往返四毛多钱,比起其他出行方式,火车非常划算。

  “大家静一静,车票已经发给大家了,一会检票进站候车。这位是唐老师的爱人王老师,是唐老师请来照顾咱班女同学的,大家欢迎!”罗志平说完主动带头鼓掌。

  “人字形!”有同学抢答道。

  八达岭长城在青龙桥车站西北一公里的地方,相比较其他景点而言,这里算是交通最方便的一个景点,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八达岭长城不收门票!

  列着队,唱着歌,大家兴致昂扬的走在小道上。

  唐植桐将自行车进行寄存,然后陪着小王同学进去买票。

  “那是,我以后可有你身边的眼线了,可千万别犯错误哦,唐老师。”王静文笑眯眯、悄么声的俏皮说道。

  由于青龙桥站属于京郊,售票窗口连介绍信都没让出具,在问明需求后,直接给出了车票。

  等到了八达岭,唐植桐傻眼了,这满目疮痍的模样,哪有半点景点该有的样子?

  “我的正事,讲解呀,我不能白参加你们秋游吧?怎么也得出份力。”王静文跟柳长玲等人笑笑,先过去找车厢连接处的唐植桐要过水壶,喝了点水润润嗓子,刚才说话有点多,嗓子干。

  火车“呜呜”起步后,一路北行,路过北航、清大、圆明园,经清河、沙河、昌平到达南口站。

  “哦,感情他在这还碰到熟人了。”王静文笑笑,她自然是知道唐植桐给人培训,一次赚了两张自行车票,一次赚了课时费。

  在上车后,王静文和柳长玲等人叽叽嚓嚓就没停过。

  一个车厢能坐一百多位乘客,跟有线系同学坐一个车厢的其他乘客跟着沾了光,听了一路的免费讲解,后面都跟着学生为王静文鼓起了掌,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从到南口开始,就进了山区,放眼向两边看去,全是山头,越往里走树林越茂密。

  “先不聊了,得干点正事了。”王静文看已经到南口,拍拍手起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