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690章 689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一口面(2/3)

做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开始着手,我好有个准备。”

  “行吧。”吴海洋勉强答应下来,瞅了一眼吕大夫,提前将将奶挤出来也是个办法。

  自个媳妇自个清楚,别看粮仓不大,产出可不小,否则也不可能把儿子喂养的肉嘟嘟的。

  作为一个并不肤浅的大龄青年,吴海洋当初与吕丽娴看对眼,绝不是看身材,也并非看学历,而是相中了吕大夫的那颗心。

  当初在工地的时候,吴海洋仍记得吕丽娴顶着高温给附近村的村民看病。

  病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吕丽娴从早忙到晚,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但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自己曾见她哭过,问过才知道,哭是因为太同情病人,并不是因为自己累。

  而一同请来的医学生,有的受不了回去了,有的对病人挑剔、指责。

  几人一对比,吴海洋愈发觉得吕丽娴医者仁心。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吴海洋才动了心。

  就像这次的事情,从头至尾,吕丽娴都没提过什么贡献、进步,只是心疼早产儿,想帮他们、多救几条小生命而已。

  吕丽娴不关心,但吴海洋不能不操心,自己的媳妇自己疼,他在给唐植桐回信时,不仅写明了吕丽娴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写了自己关心的问题,比如这事大概需要吕丽娴配合多久,是不是需要时时刻刻待在医院?如果在医院时间长,自己就得考虑换房等等……

  吴海洋写信的时候,唐植桐这边已经准备好开席。

  野鸡是唐植桐炖的,罐头和酒是罗清泉开的。

  “罗叔叔,我先馏馏馒头。”虽然豫省才成为产粮大省不久,但百姓的口粮一直都是以面食为主,唐植桐看到厨房里有馒头,所以提了一嘴。

  “不用,咱今晚吃面,你做的这汤带劲,一会喝完酒再煮个面,浇上些汤,想想就好吃。”罗清泉拉住唐植桐,把他按在椅子上。

  “行。”对于面,唐植桐没罗清泉热衷,但他能理解,豫省嘛,面食三分天下,馍占一分,剩下的全都是各色各样的面条。

  唐植桐坐下后先给罗清泉倒酒。

  都知道鲁省讲酒文化,其实豫省也不差。

  以前豫省人待客,主家先给客人倒三杯,待客人喝完这三杯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据说这种做法是因为太穷,百姓一年到头很难喝到几回酒,有酒得先紧着客人喝,是热情好客的一种外在表现。

  酒是好酒,菜也是好菜,但爷俩喝的随意,边喝边聊。

  罗清泉站在医院的角度,大概说了一下医院对于早产儿的常规治疗方法。

  唐植桐站在生产商的角度,问了一下医院对保温箱的关注点。

  罗清泉虽然没见过唐植桐嘴里说的“箱子”,但作为一个大夫,他认为需要满足运行稳定、故障率低、维修容易、易视易操作等要求。

  对于罗清泉的看法,唐植桐很重视,从自己挎包里掏出笔纸,记得认真。

  看唐植桐认真,罗清泉又起了收徒的心思,但这次他没有开口,事不过三,而且眼前的青年已经隐隐有了更好的发展道路,再说出来就是讨人嫌了。

  聊完正事聊家常,罗清泉讲了以前的艰苦,不仅仅是他本人参与的过草地,还有1942年家乡发生的灾荒,他在老家的亲人也正是那一年没的。

  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罗清泉提了一嘴,倒也没表现得很悲伤。

  随后,两人吃的差不多了,罗清泉说要去下面条:“没吃饱吧?你等着,我去下面条。”

  “罗叔叔,已经吃饱了,别再下了。”这年头谁家的余量也不多,有野鸡和罐头打底,唐植桐觉得即便自己留粮票罗清泉也不会要,所以开口婉拒道。

  “那哪行?来一趟总得让你尝尝我的手艺。”罗清泉不同意,固执己见,不仅下了面,还拿出一头蒜来,“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你也别闲着,扒头蒜。”

  唐植桐还能怎么做?当然是遵从了。

  “你年轻,饭量大,多吃点。”面条煮好后,罗清泉给唐植桐盛了满满一大碗,自己则只有半碗。

  唐植桐还待谦让一番,却被罗清泉看出来制止了:“就当这是自己家,这点面我还是能出得起的,吃完不够我再给你下。”

  话都被罗清泉说到了这个份上,唐植桐也不好再拒绝,给罗清泉浇上两勺鸡汤,自己也浇上点,端着碗吸溜着吃起来。

  罗清泉吃的不快,高兴的看唐植桐吃,他自己一口面、一口蒜,笑的开心:“在我和你妈老家那块,面的做法可多了,像什么汤面、捞面、卤面、炒面、焖面、烩面、炝锅面、拉面、粉浆面、糊涂面,各有各的特点。”

  “嗯,听说过一点。”唐植桐边吃边应和着,在这边几乎没怎么吃过豫省风味的面,但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