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想装鸵鸟都装不了了。
“我听说北大荒那边五个窝头就能换一个媳妇,像余英似的,出来总比在老家强。”说道余英,孔一勤又吸了一口烟,感叹道。
“树挪死,人挪活。不被逼到份上,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唐家当初就是老家遭了灾出来讨生活的,老太太一辈子都没能再和大儿子、女儿见上一面,对于灾荒,唐植桐感同身受。
“这帮狗娘养的,只要自己帽子能保住,就不拿人当人!”孔一勤骂了一句,将烟头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了一脚。
“孔哥,祸从口出啊,以后可得慎言。”唐植桐认同孔一勤的话,也能体会他的心情,有时候自己也想骂上几句,但眼下的风向真的不好琢磨,保不齐一句话就成为日后的祸患。
“唉,我也知道骂没用,可心里不是滋味。你去忙吧,我回去了。”孔一勤叹口气,摆摆手走了。
唐植桐没有继续劝,叹口气去找高立德,昨儿约好了今天取盐。
说是一袋盐,其实只有小半麻袋,三十来斤的模样。
按照每人每天25克计算,这些盐足够押运处去农场劳动的职工吃十天,在加上市局那边食堂带的,应该用不了。
最近街道又在做饮食科普,跟居民说吃盐多了对身体不好,想要身体健康就得吃淡一点云云。
有人不以为然,但唐植桐知道,这是食盐的供给受到了压力,估计离为四九城居民制定食盐定量不远了。
将盐放上卡车,唐植桐这才掏出信看了一眼,没啥大事,主要说唐蓉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打算报考四九城电力学院。
待人、车到齐,押运科的职工领了枪支弹药,点名无误后押运处拔营起寨前往农场。
农场在永定门车站的东南边,在1900年之前,永定门南边的这一大片土地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水草肥美至极,专供皇家行围猎玩乐所用。
官方称之为“南苑”,老百姓则称之为“南海子”。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四九城,小本子闯入园中焚毁建筑、射杀动物,偌大一个园林毁于一旦。
《辛丑条约》一签,本就不富裕的国库更加空虚,清廷再也无力维护南苑,光绪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大手一挥,发行了“龙票”,准招佃屯垦,于是就有太监、军阀在苑内抢占土地建立庄园。
大概也是这个时间段,南苑建起了机场,也是中国第一个飞机场,现在机场不仅仍在运营,还发展壮大了,在机场旁边建了航天一分院及试制工厂,成了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基地。
汽车跑的比自行车快,唐植桐和其他骑自行车的同事一同前往,即便有人带路,也是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农场,而此时,先一步乘车到达的职工已经着手整理今晚休息的“床”了。
一行人径直去了农场在这边的临时驻地,驻地周围站了不少人,其中有不少押运处的职工在忙活着往地上铺秸秆,一瞧就是打地铺用的。
几人将自行车往旁边一放,也加入其中。
唐植桐除了自行车,还将自己身上的枪放在了其他押运员立起来的枪架子上,这边有人看着,不用操心有人会抢。
“张科长,怎么样?累不累?”唐植桐接过张金波抱过来的秸秆,乐呵呵的问道。
“丰收在即,累咱也乐意啊。”张金波同样乐呵呵的回应着。
“嘿,看大家伙都挺高兴,估计都跟你有一样的想法。刚进村就发现不少过来参加劳动的,这次来了不少人吧?”唐植桐将秸秆扔在地上,顺着规划好的方向,将秸秆摊薄。
过来的路上路过麦场,麦场上聚集了不少人,从穿着上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些是社员,哪些是城里人。
“确实不少,来了才知道,除了咱自己系统的,还有不少大学生和初中生。听说有邮电学院过来的,说不准能碰到你同学呢。”张金波擦了一把汗,回道。
“嘿,那不能,我同学前阵子都去工厂参加生产劳动了,正好赶不上这次麦收。”唐植桐笑笑,有线系是有福气的,在工厂里好歹是按点上下班,这边麦收嘛,一个字,起早贪黑。
“哈哈哈,那就是校友。你先铺着,我再去扛点过来。”张金波哈哈大笑两声,转身又去当搬运工了。
铺比扛要快一些,唐植桐将手边的秸秆都铺好后,张金波也没回来。
唐植桐趁这个功夫打量了一下临时住所,这一溜有八间不大的土坯房,房子根部的那层草泥已经在风吹雨淋下剥离殆尽,尽显颓废。
其中一间是用作仓库和厨房的,有人进进出出往里面搬运着面粉和厨具。
其他七间应该是用来给女同志休息使用的,因为只有女同志进出,没见到老爷们靠近。
“人太多了,除了一部分安排在老乡家中休息外,其他人大部分都在打地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