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渣男,开局捡尸华雄

第98章 改良黑冰,小妾喊你去吃饭(1/2)

  “赐教不敢当。”

  荀攸拱了拱手,又道:“主公可知上郡之利重在湖盐?古有云曰:‘天下盐之三成,出自上郡’。

  在上郡被胡人侵占之前,司隶、并州、北方胡人,以及幽、冀、兖的一部分地区,用的皆是上郡之盐。

  上郡之盐,历来为国之重财。主公如今拥有上郡,只要着人开采湖盐,疏通商路,便可致钱粮丰足,富民强军。”

  “湖盐?”

  经过荀攸这一提醒,王通也终于想起来了。似乎后世的很多食盐,都是来自于陕北地区。据说陕北的湖盐,可供全中国十四亿人口吃五百年!

  而且,王通还隐约记得,在抗战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2000名战士,曾在陕北花马池“打盐”,所获之利,被称为“中央的第一财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获取食盐的叫法,不叫“煮盐”、“熬盐”,也不叫“晒盐”,而叫做——“打盐”。

  打扫的打。

  就是拿着大扫帚和铲子,像打扫卫生一样将食盐扫到一起,再铲到一堆,装车拉走就行。由此可见,这里的盐矿有多丰富。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上郡(陕北)盐湖。)

  ……

  在陕北的榆林市定边县,那里有大大小小数十个盐湖,被称为“定边盐湖群”。

  这可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想到这里,王通立即安排一名亲军中的校尉,带着2000名士卒前往采集盐矿。

  与此同时。

  又当着荀攸、贾诩、蔡邕三人的面,对粗盐进行溶解、过滤、蒸煮等工序。

  制造出了精盐!

  ……

  看着又细又白的精盐,荀攸等人都大为震惊。

  贾诩用手指拈了一点精盐放在舌头上,忍不住惊叫道:“这味道竟是如此之美!”

  众人闻言,也纷纷拈了食盐往嘴里舔,不一会儿,一小碗就被他们几人给吃光了,然后,就是大碗大碗地喝水……

  也难怪他们会这样。

  没有经过提纯的粗盐,吃起来有一股涩味,给人一种“夹舌头”的感觉。

  而经过提纯的精盐,是完全没有涩味的。他们第一次吃到这种盐,自然会大感惊奇,并且味蕾大开。

  ……

  “诸位觉得,此盐该如何定价?”王通问道。

  “可以十倍于粗盐之价销售。”

  荀攸道:“富豪之家不在盐贵,天下富豪之家甚多,而精盐产量亦是有限,因此,纵然以十倍之价销售精盐,亦供不应求。”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

  王通也觉得荀攸所说颇有道理。遂将生产、销售食盐等事情交给蔡邕去秘密安排。

  按照王通的想法,由于精盐产量受限,在销售精盐的同时,也销售粗盐。粗盐的销售对象为普通的百姓,而精盐的销售对象为世家士族、商贾富庶豪等有钱人。

  除此之外,就是销售渠道的问题。

  王通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家世背景和人脉。不过,荀家和蔡家都是显赫世家,各种社会关系盘根错节,人脉极广。

  于是,王通又让蔡邕、荀攸等人,为天下几大巨商送去精盐样品,并写信邀请他们来肤施共商精盐承销之事。

  这些巨商包括:

  冀州甄家、徐州糜家、河东卫家、太原王家、江东顾家、蜀中吴家,荆州黄家,兖州张家、江东乔家等等。

  这些巨商个个手眼通天,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分店,还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人脉。用五倍于粗盐的价格将精盐批发给他们,他们能卖出十倍的价格。

  但随后,王通又提出了一个要求:精盐必须用粮食来换。

  在这种乱世,粮食才是硬通货。

  王通现在不缺金玉珠宝,粮食也有300万石。不过,粮食是一种消耗品,以后随着地盘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再多的粮食都不够百姓和军队吃。

  因此,用精盐换粮食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

  安排好了湖盐的采集和精盐的加工之后。王通又开始考虑“黑冰阁”的事情了。

  此前,由于王通手下无人可用,就暂时让华雄的书吏华安担任“黑冰阁”的主管。

  不过,以华安的才能,并不能将“黑冰阁”管理得有多好。假如只是将情报网络铺在司隶区,华安或许还能胜任。但是,要将情报网推向全国,华安的能力就差得太远了。

  所以,黑冰阁的主管是必须要换人的。

  让华安担任主管,只是短期的和临时的。

  到后来有了荀攸和贾诩,这两人的能力无疑是远胜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