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我被公主包围啦

第650章 双赢(3/4)

墙,玉石俱焚?

  今本侯秉朝廷钧旨,特为调停,以息兵戈,而固邻好。

  兹拟定善后事宜暂行办法如下:

  一、罢兵止戈,各守封圻:

  两国自接此谕之日起,即当敕令南线戍边军旅,尽数撤回本土纵深。务令兵锋顿歇,烽燧不举。敢有违令擅动刀兵者,视同挑衅天朝,祸由自取。

  二、划定暂域,退避缓冲:

  凡历来争议未决之南线疆土,无论其山川、城寨、草场、津渡,皆属争议之地。为绝争端之萌蘖,特设和靖区。

  着吐蕃国自其现今控扼之争议地最前沿,北撤五十华里;孔雀国自其现今控扼之争议地最前沿,南撤五十华里。此百里之区,即为和靖区。

  三、天朝镇戍,共保无虞:

  和靖区既设,其地之绥靖、巡防、关隘守备等一应事宜,由大华天兵权摄驻守,代为管理。

  吐蕃、孔雀两国之官吏、兵丁、差役人等,非经大华镇守官明令许可,一概不得擅入此区。驻军所需营垒、粮秣,由大华自筹,不劳二国供给。

  四、信诺担责,盟誓为凭:

  此暂行办法之期,以五载为限。期内,倘吐蕃国无视此约,兴兵进犯和靖区或孔雀国新定边界,则大华将立与孔雀国缔结盟约,共讨悖逆;反之,若孔雀国兴兵犯境,大华亦立与吐蕃国缔结盟约,同申天讨。

  盟约既立,军械钱粮,当源源接济,务使悖约者授首,纲纪得彰。

  五、一视同仁,助尔靖难:

  两国若能恪守此约,罢兵休战,则大华感其诚,念其顺。

  为助尔等安靖内务,绥服部众,大华朝廷允诺,自约成之日起,以同等之规格、数量、时限,向吐蕃国与孔雀国输送精铁、弓弩、甲胄等军器物资。

  所输之物,必求精良,价取公允。此乃天朝怀柔远人,助尔戡乱安邦之至意。

  六、期约再议,永固边圉:

  五年期满,若两国皆能谨守前约,境内粗安,则当再遣重臣,赍国书仪仗,会于大华京师长安。

  届时,由大华天子或钦命重臣主持,吐蕃、孔雀两国可各陈情由,秉公持议,共商此争议之地最终归属或长久共处之方。大华仍以公正之心,为尔裁断。

  右谕通晓。

  此乃暂息兵戈、共谋生聚之良策,亦彰天朝德威、怀柔远邦之至公。望尔吐蕃赞普董毡、孔雀国主,深体此心,洞明利害。

  速遣贵使,于此约书之上钤用国宝,签押花字,以为信守之凭。约成之日,即时生效,三国军民,一体凛遵!

  二人初阅条约,面上皆闪过怒色,自家国土岂容他人置喙?

  然抬眼见杨炯端坐首座,神情自若,遂强压心火,细思条约利弊。

  论及争议之地,尽是高山险峻、苦寒贫瘠之所。所谓“和靖区”宽仅百里,且唯有几处山口可通,纵大华驻军,至多不过两千,于两国根本无妨。

  更兼大华作保,两国可全心内治,无需再防背后刀兵。若真触怒大华,促成对方结盟,才是灭顶之灾。

  至于大华是否会觊觎两国?二人皆知,两国地瘠民贫,不比大华丰饶,且大华新经国战,五年内断无余力远征。

  更何况,大华愿售兵器甲胄,虽明知或为淘汰之物,却解了两国燃眉之急,哪有拒绝之理?

  反观魏王李泽,非但不允兵器支援,反逼两国递国书称藩,不过是想借他人之名给自己贴金,与杨炯相较,厚薄立现。

  这般转圜间,阿瑜陀耶沉声道:“侯爷,下臣可代国王签署此约,只是有一事不明,还望侯爷解惑!”

  “但说无妨。”杨炯淡笑举杯。

  “您乃大华鼎鼎有名的‘财神爷’,从不做蚀本生意,为何肯……”阿瑜陀耶欲言又止,目光灼灼。

  杨炯哪会道出自己要占据开伯尔山口,以此来达到通西域、控欧洲的图谋?

  只将早已备好的托词抛出:“本侯早说过,生平最不喜‘聒噪之鸟’。再者,本侯与两位公主的情分,你们岂会不知?”

  二人闻言,心下震惊却又觉情理之中。

  杨炯与李泽不和是人尽皆知的事,限制朱雀卫、挫其政治资本乃必然之举;更遑论他与两位公主渊源极深,这天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此理由不可谓不坦诚,阿瑜陀耶不再多言,取出国王亲赐的印玺,重重盖在三份条约之上。

  董毡深深看了杨炯一眼,暗叹一声,亦拿出青塘少主印信,郑重用印。

  阿福随即加盖梁王府印,一式三份分与众人,退至一旁。

  杨炯见大事已定,举杯道:“时辰不早,本侯就不留二位了。”

  “正该告退。”二人举杯齐饮,随阿福步出厅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