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第251章:会错意了(1/2)

  “大秦报社开业!长安候任社长!儒家三位大儒为主编!”

  “大秦日报!大秦日报!匈奴使者将在今日入咸阳称臣!”

  “论匈奴乃大秦子民!”

  ……

  清早,匈奴使者还在咸阳城十里地外,咸阳城中便多了一些卖报人,他们拿着报纸在咸阳城街头巷尾叫嚷着。

  “你这大秦日报是何物?”一名普通百姓问了一句。

  卖报人:“大秦最新发生的事情!还有大儒们的论言文章。”

  “给我来一份!”

  卖报人:“一两金。”

  “抱歉!我忘了我不识字。”

  那人转身边走,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对啊!他一个平民怎么可能识字?

  百姓虽说是不识字,但卖报人已经说了个大概。

  另一个衣着华贵的中年男人闻言,一两金一份大秦日报?

  还事关长安候、儒家三位大儒,还有匈奴称臣之事?

  这些大人物的事,还有天大的事情,是他们可以知道的吗?

  还有大儒写的文章?

  平日里,他们这些小贵族想要见一下儒家的大儒,人家根本不待见的,害他们想要附庸风雅一番都做不到。

  一两金虽然有些贵!

  “来一份!随我去府上拿钱!”中年男人说出这句话时,不觉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寻常人家,哪怕是咸阳的权贵也不可能随时身上背着一两黄金,让人随他去家中取钱并不算丢人。

  哪怕到了家门,说不买了,至少在街上都能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有钱!识字!

  别看淳于越、伏生、叔孙通这些人在朝堂上并没什么实权,甚至之前还不得秦始皇重用,但那些曾经齐国的贵族对他们是敬若神明。

  只要不是老秦人,在那些普通的小贵族,还有那些富商平民眼中,他们已经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若哪位富商得淳于越赠字,恐怕是要将其字奉为传家之宝,世代珍藏的。

  朝会之上。

  赵凌端坐在玄鸟纹王座上,尉缭的三弟子魏守白站在下方。

  赵凌面带微笑,问道:“魏爱卿,朕令你准备迎接匈奴使者之事,爱卿准备得如何了?”

  魏守白拱手,沉声道:“已准备妥当!”

  赵凌消息灵通,知道魏守白准备了个什么。

  尉缭之前已经有前车之鉴摆在那里,他打算照猫画虎,红衣大炮威慑,然后请不到阿青,就请东方易,顺便让他大师兄东方易再露个脸。

  尉缭这两日事务繁忙,以为他的得意门生能将事情处理好,也就没过问,到现在还蒙在鼓里。

  赵凌沉吟了片刻,道:“匈奴与百越有所不同,爱卿以为朕该不该见匈奴使者?”

  匈奴与百越不同这个话题,尉缭之前跟张良讲过,也跟魏守白讲过。

  魏守白答道:“匈奴与大秦积怨已久,如今大败,陛下所赐九州神石,他们应还未集齐,故而不配向陛下称臣,自然也不配面见陛下。”

  赵凌看了尉缭一眼,反问:“若他们已集齐九州神石呢?”

  魏守白不假思索:“若当真已集齐九州神石,陛下有言在先,他等自然可面见陛下,以臣待之。”

  赵凌见满朝文武皆不言,尉缭和张良也在思索着什么。

  “《韩非子·扬权》中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如今匈奴大败,既有臣服之心,自可以秦人之礼待之。”赵凌引经据典,说道,“匈奴已然战败,无需再进行威慑。”

  韩非子认为只要秦朝足够强大,四方蛮夷皆应臣服。

  匈奴若不臣,则“以力服之”,若臣服,则“皆为秦人”。

  这与赵凌的思想不谋而合。

  而且赵凌是打算将匈奴慢慢收服,这需要循序渐进。

  人家都被打得找不到边了,派使者来,你还吓唬人家?

  合适吗?

  再一个,匈奴是逐水草而生,住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与百越人躲在山里打游击战不同,你用红衣大炮和炸山来吓唬人家,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吧!

  赵凌没有将话点明,而是又看了一眼尉缭。

  尉缭眉梢挑动,再看魏守白,他估计魏守白做错了。

  而他之前也指导错了。

  陛下是想让匈奴人自认是“秦人”,并且已经不用吓唬了啊!

  蒙恬和韩信已经将匈奴打服气了。

  魏守白愣在了原地,什么意思?

  不需要威慑了?

  那陛下到底是见不见匈奴使者?

  若是没凑齐九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