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灵宝铸长生

第2章 万重山(1/3)

  昌国与大万山相隔迢遥,世人对其认知,也多止于笔墨。

  《载物志》中言:‘昌之东有大山无垠’,历代诗词文章、方志游记之中,亦不乏记述。

  他们谓之无尽大山,又有称万重山、接天山、九霄山、仙岫山……不知承载了许多遐想。

  但唯身临其境,才知万千浮想,亦只窥见一斑。

  ……

  应阐遇到彩雀的第十四日,遇了一场大雨。

  他在一株参天木下躲避,心中盘算着路程。

  这十几日来,他除了保证必要的休息,可说一刻不敢耽搁。

  饶是如此,也才赶了不到小半路途。

  翻山越岭毕竟艰难,而且大万山中,没有道路,应阐只能一边辨别方位,一边辟路前行。

  有时迷了方向,只能选择登高望远,再次确定路线,有时前路崎岖,有时躲避猛兽,又不得不绕道而行,或者折返重来……

  一来二去,距离彩雀儿所说的道院所在,依然甚远。

  应阐知道急切不得,但一想到迈出的每步,都在靠近日思夜想的方向,心中还是难免涌出几分迫不及待。

  他望着雨,打开水囊狠狠灌了一口,压了一压心火,忖道:“恐怕还有二三十日脚程,加紧些吧。”

  瞧这雨势渐小,这段路也不算难走,应当是于赶路无碍了。

  念至此处,应阐果断一跃起身,再次启程。

  方向是雨前已辨明的。

  应阐踩过一段泥泞,又在湿滑的岩石面上,小心跳跃,走势一路往低。

  忽然,有道小溪潺潺而来,与他同行了一段。

  到分别时,应阐透过雨雾,远远望了一眼溪水的尽头。

  那是一处寒潭,隐在谷地之中,水面仿佛古井,溪水汇入也不见涟漪,幽幽不知几深。

  应阐莫名觉得,似有什么潜藏在那寒潭之中,多瞧几眼,竟然使他如芒在背。

  他不禁皱了皱眉,快步偏离了那寒潭方向,走了有好一阵,才觉刺背之感渐渐消去。

  这时雨已停了。

  应阐放缓了些脚步,抹了一把额上挂的水珠,正望天时,眼角忽见一点炫目的彩色闪过。

  还没等他目光追去,便听一道脆声,唤道:“道士!”

  应阐一回首,果然见到一抹霓裳彩羽:“彩雀仙子。”

  这旬日里,彩雀儿倒是常来相寻,许是把应阐当成了新结识的朋友。

  应阐自也乐得与它交流,一来二去,关系倒是亲近了许多。

  “道士。”彩雀叫道:“你怎么从那边来?太危险了。”

  “危险?”应阐立即想到什么:“仙子说的是那寒潭?”

  “不错。”

  彩雀儿羽翼一收,停在应阐肩上:“你不知道,那水潭中,有条七八丈长的白鳞大蛇!凶恶无比。”

  “白鳞大蛇,七八丈长?”

  “真的!我可亲眼见过,它能生食虎豹,有时还会打碎岩石吞吃……”

  应阐听了只觉咋舌。

  这种体型的大蛇,无论前世今生,他都不曾听闻,生食虎豹、吞吃岩石,更是匪夷所思。

  好在没有惊动了它。

  也不知道这等凶物,究竟有多骇人?

  应阐一面想,一面听着彩雀叽叽喳喳,待它说罢一阵,才插嘴道:“仙子是特地来寻我的?”

  “是哩。”彩雀儿婉转的声线中,有喜悦之情,问道:“道士猜猜,我给你带来了什么消息?”

  应阐思忖着道:“可是与道院相关?”

  “道士果然聪明。”

  ‘道士’这个词,似乎成了它对应阐的独特称谓,倒颇有些妙趣。

  彩雀儿道:“我替你打听过了,若想拜入道院,便需要交一种叫‘束脩’的东西。”

  “束脩?”

  “不错,道士可带了么?”

  “这……”应阐眉头微微一蹙,彩雀儿当即猜到:“没有?”

  “‘束脩’并非特定的某种东西,而是入学敬师之礼。”

  应阐知道,彩雀儿虽然聪慧,但是不通人的学问,耐心解释道:“事先我既不知道院,也不知道院收束脩,自然也未有所准备。”

  彩雀歪了歪头。

  “而且……莫说我身无长物,就是富埒王侯如何?”

  应阐凝眉:“道院是世外修行之所,恐怕也不收俗物。”

  他该如何准备一份束脩?

  彩雀歪了歪头:“那收什么?”

  “灵物?法物?”应阐也是个二把刀修士,对修行人的世界一知半解,只能猜测着道:“至少,也是道院中人用得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