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艺术家

第122章 开山怪方星河(3/4)

?!”

  “我改你个香蕉拔辣烂裤衩!”

  王老师拍案而起,硬得像一根钢筋。

  晚上在书房里熬夜加班的时候,腰背一下子都没弯过。

  最终,他在“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建立起了“中国文学转型”的脉络,并且以鲁迅、茅盾、张贤亮、默言、方星河为关键作家,进行文本分析,揭示社会变革与文学现代性生成的双向互动,并且“极有韵味的留白”,“将对于前路的思考权力交还给学届”……

  噢,后面那两句,是北大文学研究院对于王老师论文的高度评价。

  但是没有人知道,所谓的留白,是王老师写到头都要炸了,也根本写不完……

  总而言之,方星河成为了王老师笔下“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构建新生代全球化叙事手法和本土化精神核心的重要节点”。

  王老师用词很谦虚,只用了“节点”,而非是“里程碑”一类的盛誉之词,但是,看到文章的人仔细一琢磨,忽然悚然而惊——

  妈的,全中国就方星河这么一个“节点”,讲了这些话,干了这些事儿,写出了所谓的新时代精神,再也没有第二号,这TM不但是开山怪,好像还是半个文宗?!!!

  文宗其实夸张了,学界也不认。

  但是王老师梳理出来的脉络,大家不得不认。

  也就是说,方星河作为现代文学体系里最新一代作家,走在了中国文学转型的最前沿,并且具备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这是完全抹不去的存在感。

  以清北复交为首的文学研究团体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将方星河的作品往通俗文学上靠;第二,模糊掉方星河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苍夜雪》卡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中间,其实更偏严肃一些。

  但是在咱们中国这件事情很奇怪——写作是作家的事,定论是学术界的事,作品到底怎么样?作家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学术界自有公论。

  所以,北大新闻学院某主任如实写道:“《苍夜雪》作为一本青春文学作品,不够严肃,风格割裂,部分文字过于艳俗,是新青春文学领域内的风格开创者,但是和正统文学作品相比起来仍有极大不足……”

  他们内部倒也不是完全的一边倒,北大有曹文轩帮《苍夜雪》讲话,复旦也有陈思和,但是相比起更为庞大的反对声音,区区几个人,杯水车薪。

  对于方星河本人的语言风格,贬低的声音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知而不顺》。

  短分段、只使用常用字、低阻拒性、口语化、直白刺激情绪……

  统统被形容为糙、燥、浅。

  现在,随着方星河的语言风格在网上被大肆使用和传播,学术界更不待见了。

  “互联网上百分之九十的内容相当低俗且无营养,恰如方星河的语言风格,他们凑到一起倒是相得益彰。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夸奖这种降低中文美感的低端写作方式,但在我这里,他永远不及格。”

  不及格论激起一片叫好声,学界现在公认方星河的文笔不及格。

  这把方粉们气的啊,天天哇哇叫。

  王亚丽陈阿姨她们每回给方星河打电话都得骂两句“一群老古董”,但其实,这根本不是古董不古董的问题。

  主要是上回上节目时,方星河把北大得罪狠了,骂得太脏,引发了好多人的不悦。

  北大中文系的影响力,懂的都懂。

  然后,压制他,对于学术界而言,也具备一种现实性的需要。

  ——影响力越大越要压制,因为这份影响力是方星河自己拼出来的,而不是他们赐予的。

  学界的权威还要不要了?

  而且随着《时代》的爆炸式扩圈,王老师那句点评的含金量正在不断上升,这太要命了。

  “在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构建新生代全球化叙事手法和本土化精神核心的重要节点。”

  不少人都相信,再过几年,这句话和这句话形容的方星河是要一同登上课本的,成为现代文学研究里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90后大约都能赶上,上文学通史课,重点一划,整句话里七八个考点,背答案背得头皮发麻……

  越是如此,学界越要压他。

  不过,文学研究界和文学评论界终归还是太小了,哪怕算上卖着吃奶的力气强行反方黑方的13丑,也没能阻止民族情感的大爆发。

  方星河聊得太深了,其实并不适合普罗大众体会,但是架不住他商业价值大,媒体乐意报、乐意解析、乐意总结,王老师是一个好例子,却不是孤例。

  如王老师一般,对方星河寄予了厚望和盛誉的民族斗士,把专访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