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科举证长生

第41章 文试(1/2)

  “你胡咧咧什么,果然是乡野之人,满口鄙言。”

  苏子墨轻蔑地说道,挑衅的眼神几乎在宣告薛向说的不错,但偏偏奈何不得自己。

  “是苏眭然吧,他先让你用五色土测我灵根,再得到确切结果后,便推动灵根测试进入考试环节。为了对付我,你们真是煞费苦心啊。”

  薛向一念通,百念通。

  城考固然重要,但只是科考的最初级考试。

  文试出题权归学宫,修行测试出题权在地方上。

  苏眭然在偷测到薛向灵根品相的情况下,花些代价,力推灵根测试成为考试一环,无疑是做得到的。

  但,由果导因容易,站在苏眭然的视角,从无到有的设一套这样的局,无疑要绞尽脑汁。

  苏子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忽地,凑到薛向耳边,压低声道,“谁还没能力整出点黑幕哈。”

  说罢,心满意足,一步三摇,大笑着晃晃悠悠地去了。

  又两声鼓响,所有考生回归编号所在圆圈。

  不多时,场内兵丁,运送来成批的蒲团和矮条案。

  半盏茶后,薛向坐上了蒲团,条案高度正适合伏案书写。

  又半盏茶后,他领到了一个无馅烧饼,两竹筒清水。

  吃喝完毕,全部考生被允许分批净手。

  未时一刻,三声炮响,在红袍监考官的喝令下,所有人起身。

  便见云梦城令魏央,陪着一个身材瘦削的老者踏上中央高台。

  薛向在九分山锁厅时见过魏央,但还是头一次见穿正式官服的魏央,他身披青色官袍,胸口绣着鸳鸯,头戴乌纱帽。

  他身旁的老者,也着青色官袍,戴乌纱帽,胸前绣的却是黄鹂。

  薛向猜到老者身份,必是学宫派下的主考教授冯京,专司此次文试。

  冯京冲魏央拱手一礼,魏央回礼,下到台下。

  立时有司仪,搬来香案,点香祝祷。

  冯京取出一枚青色仙符,口中念念有此,忽地,道道祥光从天而降。

  冯京高呼一声,“请圣人!”

  一道虚影缓缓从祥光中走出,安然落于高台之上。

  很快,虚影化实,却是一个青铜雕像。

  那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宽额隆目,眼神丰润,充满智慧和悲悯。

  “拜圣人!”

  司仪高喊。

  魏央、冯京领衔,所有人皆朝着圣人拜倒,圣像忽地冒起淡淡光晕,笼罩全场。

  一股慈祥、圣洁的感觉,从所有人心头弥漫而生。

  三拜过后,在司仪的喊声中,结束了礼仪。

  随后,魏央讲话、冯京讲话。

  年年一样的内容,无非是用心考试、禁止作弊、上报家国,下报父母云云。

  讲话完毕后,魏央退场,冯京安坐于高台之下,审视着众考生

  又三声鼓响,考卷发下。

  薛向数了数,不算稿纸,正式考卷,足足有二十张。

  他快速地写好名字,籍贯,不多时,助考官到来,用纸贴糊住他的姓名栏。

  一声罄响后,考试正式开始。

  薛向没急着动笔,而是先翻到定文题。

  便见上面写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试论君子之行”。

  薛向心立时定了,心中对黄裙女的感激又多一分。

  这道题,黄裙女出过,并且点评过他的破题。

  当时,黄裙女给他破题的评级就是“上”。

  薛向不忙着写定文,而是翻到第一页,从头做起,边写其余,边构思定文。

  文试的题,依旧是三大类。

  一,历史常识。

  二,经义默写。

  三,定文策论。

  前两项,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计入正分,选做题不计分,用作排名。

  理由很简单。

  考生太多,录取率不高,同分者必定极多。

  这个时候,选做题的意义就来了。

  同分者,便看选做题的答题效果。

  所以,文试试卷的厚度就是这样叠起来的。

  “难度真大啊。”

  薛向阵阵脑仁疼,必答的历史常识题,头一道就是这样的,“……列出明武帝嘉佑年号内,所有阁尊的籍贯……”

  不仅要检索出明武帝是谁,还要确准嘉佑年号的时间,明武帝在位,就以年号换得勤、阁老换得多而出名,总计二十三个年号,六十多位阁老。

  要检索出嘉佑年的阁老,还要列出这些阁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