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65章 萃华楼(1/2)

  李哲返回摊子,安排李卫东三人喝羊汤,自个儿蹬上自行车带着老李往市场南门骑。

  老李坐在车后座,一听中午要跟大学生吃饭,还有点紧张。

  “老二,这大学生为啥要见咱?”

  李哲说道,“人家是农业大学的学生,估计是见咱冬天种黄瓜有些稀奇,想跟咱交流种植经验。”

  老李有些得意,“嘿,真是长脸了,大学生都要跟咱交流种植经验,不得了,不得了。”

  说话间,孙涛骑着自行车出来了,后面驮着一个大圆脸女青年。

  老李眼珠子瞪得溜圆,“嚯,还是个女大学生,真稀罕。”

  四人碰了头,孙涛简单介绍,然后一挥手,意气风发道,“李哥,跟紧了,咱吃饭去。”

  李哲追问,“这是去哪吃?”

  “萃华楼。”

  周青禾说,“嘿,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一个老抠还舍得去那请客?”

  “李哥可是我的贵人,早就想请他吃顿好的了,你就是顺带的,偷着乐吧。”

  周青禾挥拳锤他后背,“姑奶奶明着乐,待会儿专点鲍参翅肚,擎等着掏钱吧。”

  骑了大约十几分钟,四人到了王府井大街。

  李哲将自行车停在萃华楼朱漆大门旁,门楣上“萃华楼”三个鎏金大字已褪了色,檐角悬着两盏褪红的宫灯。

  李哲觉得有些可惜,要是晚上来,指定好看。

  孙涛也停下自行车,“李哥,这萃华楼可是京城八大楼之一,旁人我还真舍不得带他们来。”

  老李虽没听过萃华楼和八大楼,但他这人爱寻思,大概能猜出个啥意思,“这饭店跟全聚德比咋样?”

  孙涛说道,“两码事儿,全聚德卖鸭子,这儿是正根儿鲁菜,少说有八十年光景了。”

  周青禾纠正道,“又瞎咧咧!东兴居才是老字号,萃华楼四几年才起的灶,统共四十来年。。”

  孙涛说,“都一样,还是那波厨师,就是换了个名。”

  周青禾反驳,“还真不一样,东兴居还是传统菜,这儿搞改良菜,两家菜式早就变了。”

  两人说的热闹,老李父子俩却插不上嘴,俩外地来的农民,哪研究过这个。

  见到李哲父子俩一脸懵,孙涛一挥手,“嘿,咱进去再聊。”

  老李刚踩上台阶,就想起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这饭馆也有名,是不是也得排队?”

  “不用,我早定了雅间。”孙涛打头走进餐厅,对着门口迎宾的服务员说,我姓孙,跟你们经理预定了205的包间。

  “呦,包间给您备好了,上楼左转第三间就到。”

  “好嘞。”孙涛一招手,带着几分豪气,“咱上楼吃饭!”

  木头楼梯嘎吱响,厅堂里雕花隔断,墙上挂着梅老板题的“鲁菜正宗”,角落立着青花大缸养金鱼。

  四人进了包间,中间一个圆形八仙桌,上面放了份厚厚的菜谱。

  孙涛将方菜谱递给老李,“李叔,想吃什么随便点,甭跟我省钱。”

  老李嘿嘿傻笑,他是认识字的,但真没点过菜,将菜单递给李哲,“老二,你来点吧。”

  李哲翻开菜单,正好翻到了宫保鸡丁,隐约猜到孙涛为什么请他来这吃饭了。

  李哲点了两道菜,一道木须肉,一道油爆双脆,随后将菜单递给周青禾。

  周青禾也不客气,点了一道芙蓉鸡片,孙涛点了糟溜鱼片。

  服务员记好菜单,出了包间。

  孙涛端起茶壶,倒了四杯茶水,“青禾,你不是想交流种植经验吗?趁着上菜的功夫,正好向李叔和李哥请教。”

  李哲摆手,“请教不敢当,可以一起讨论、交流。”

  周青禾也不客气,开口就问,“李哥,您家黄瓜是暖棚里种的吧?”

  李哲刚到崇文门菜市场那会,因为摸不清状况,人地生疏,没有说黄瓜是自己种的,也是为了日后方便涨价。

  到了全聚德那边,情况不同,又是另外一个说法。

  不过,考虑到周青禾和菜市场的关系,他也不会承认,“黄瓜是在暖棚里长得,可不是我种的,我就一菜贩子,挣点跑腿钱。”

  “诶,那暖棚烧煤取暖可得花不少钱吧?”

  “这我就不清楚了。”李哲话锋一转,“周同学,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说。”

  周青禾喝了一口茶水,润润喉,将对孙涛说的那些话,又重复了一遍。

  听到周青禾想在自家大棚种蘑菇,李哲很是意外,蘑菇和其他蔬菜的种植有区别。

  在李哲的印象里,大营村只有朱益民种过蘑菇,他还特意去参观过,收益确实不错。后来,他也尝试过少量种植,但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