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代1979!

第68章 “建议破格录取”

  章培横合起许成军的笔记本,指尖在封面轻叩:“有点意思。你没纠结补文真伪,倒先抓了‘用’字。这思路倒是活泛。”

  许成军笑着低头:“还是章老师提醒得对,‘通变’嘛,先懂‘隐秀’的根,才能让它在今天长出新枝。”

  朱冬润也点头。

  许成军面对“补文真伪”这一学术迷题,他不纠结考据细节。

  而是直击本质“不管是不是刘勰原文,‘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八个字抓得准”。

  这是巧思。

  用《红楼梦》“草蛇灰线(隐)”与“黛玉葬花(秀)”的例子,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既显文本功底,又避免陷入版本争议的死胡同,举重若轻。

  又紧扣时代脉搏!

  这是学术功底。

  许成军既点出当下文学的短板,又用经典案例证明传统文论对现实创作的指导价值。

  回应了章培横“通变”的暗问,做到“古为今用”。

  王水照到是觉得这小子是聪明的,

  这回答不说多惊艳,

  但是哪怕他来答,也答不出来更好的答案。

  所以说,他不如?

  好像不太对?

  妈的,陷入了比较文学的窠臼。

  悬浮逻辑!

  许成军结尾那一句“先懂‘隐秀’的根,才能让它在今天长出新枝”。

  既不得罪前辈,又显学术锋芒。

  无论什么时候,聪明人都才能走的更远啊!

  王水照扫了眼许成军青春洋溢的脸。

  感叹了句“年轻真好”。

  提笔在许成军的报名表上写下“建议破格录取”!

  旁边的苏连诚撇了眼,嘴角抽了抽,也画了个对号。

  成了!

  章培横问完,其他教授也蠢蠢欲动。

  这场面试变成了也不知是讨论,还是面试的神奇模样。

  不过许成军回答的却是好。

  虽然五位教授的问题均紧扣各自学术领域:古典、比较、文论、学术史、现实批评。

  且直指1979年文学的核心矛盾:传统与西方、创伤与寻根、继承与革新。

  但是许成军的回答则始终以“传统为根,西方为用,回应时代”为逻辑。

  既引经据典又落地现实。

  既显前瞻性,又守得住学术严谨性。

  怎么严谨?

  那就是:不否定任何一方价值,只讲“怎么用好”。

  说难听的叫学术“和稀泥”。

  比如。

  朱冬润提问:“小许,你说传统文化是‘活树’,屈原在《离骚》里‘发愤以抒情’,和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看似都是情感宣泄,可古人讲‘发愤’要‘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现在的作品却多直白控诉。你觉得传统的‘抒情节制’,对疗愈当下的文学创伤有何意义?”

  朱冬润以屈原《离骚》“发愤以抒情”与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对比。

  直击“传统抒情智慧与当代文学创伤表达”的核心矛盾。

  怎么回答?

  打通“古代抒情节制”与(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de.de。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bqgd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