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霸主从1985开始

165 刘威铭的6名御林军带刀侍卫(1/2)

  “……”

  几人沉默了。

  国内实行厂所分离制度,要是132厂技术室跟611合并,最后谁说了算?

  刘威铭只是扫了一眼几人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心中所想。

  “改革,一直在持续。苏联的厂所分离制度并不适合我们所有单位……而在航天领域就是最明显的……老是抱着老思想,很难发展。改革开放,改革的是制度,开放的是思想。这些,你们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反正自己说了。

  听不听是132厂这边领导的事情。

  刘威铭也清楚,设计了歼-5甲、歼教-5以及一些歼-7改型的132技术实力并不差,所以哪怕在当时的三机部下发文件,把歼-7III项目给了失去歼-9项目的611,132厂技术室依然也没死心。

  不停地对歼-7II的技术进行改进。

  在611获得十号工程后,不甘心的132厂技术团队整出了歼-7M,要不是刘威铭,还亏着呢。

  而现在,又开始跟巴基斯坦、美国方面合作搞“佩刀II”战机。

  “佩刀II”是“超-7”的最初项目,也是枭龙项目最早的方案。

  哪怕是巴基斯坦主动邀请,格鲁门才是主合同商。

  132也就出个人力。

  后面歼-7一直改到歼-7FS,差点改到26个英文字母都不够用。

  可这些改进型号,几乎没有什么订单。

  除了积累技术,好像没什么用处。

  即使技术积累,在有了十号工程后,从启动研制到首飞只用了四年,然后再花了三年时间定型,定型后三年就进入部队正式服役。

  132在歼-7改进方案上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没有什么用。

  连培养人才,都不如611的十号工程、枭龙以及后来的歼-20、歼-40等一系列的战机有效果。

  是的,最终超-7项目重启,还是落在了611手里。

  按照原本的历史,直到2003年,上级为了不让内部竞争把不多的经费跟资源消耗掉,防止搞重复建设,就下令把132厂技术室整合进了611所,才为两家单位的竞争划上句号。

  “刘总,我们不甘心呐~”

  于坤开口说道,“咱们这么多年的付出,积累了众多经验……”

  “不甘心?那些因为缺乏经费下马的项目,谁甘心?好钢应该用到刀刃上!”

  刘威铭冷哼了一声。

  如果不是对方找到他,他根本就不会提。

  “目前我们连三代战机都没有,而国际上,很可能已经有四代机服役了……112厂没有自己的设计室,所有资源都用在提升生产技术上……如此一来,有了更好的项目,你们觉得上级是给112还是给132?你们自己考虑吧。”

  说完,也不等众人答复,谢威起身离开了。

  连132厂准备好的午饭都没吃。

  刘威铭回到619时,王立新已经见到了曹副总。

  “苏-27?苏霍伊有这种型号的战机?”

  曹副总眉头拧到了一起。

  碍于肤色等问题,中国的情报部门在国际上的情报站建设并不理想,就如同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难以在中国发展一样。

  很多情报,都是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消息的。

  “刘威铭说是之前去沙特时无疑听到谁说了一嘴。他听到苏联人用米格-29生产技术换红旗防空导弹系统后,觉得苏联人不会好心到把最先进的技术拿出来,并帮我们建造生产线……”

  王立新汇报着情况。

  对于苏联人,部队是最了解的。

  最先进的?

  没有可能的。

  即使他们卖出来的东西,都会比自己使用的性能落后很多。

  这也是国际惯例。

  “的确,也不知道这小子究竟哪里来的消息。管他呢,等苏联人来了,试探一下就知道了。”

  曹副总也不知道真假。

  唯一确信的就是米格-29不会是苏联最先进的战机。

  “那让刘威铭参与?他在学校也选修了俄语,而且俄语水平还很高。”

  王立新对刘威铭的信息掌握得很熟悉。

  曹副总有些犹豫,“这样的人才,还是尽量不要让外界知道的好。现在国家改革开放了,西方人进来,一举一动都能被盯着,就怕有被收买的……”

  宝贝疙瘩,可不能出任何问题。

  曹副总可承受不起刘威铭被西方情报机构伤害的损失。

  “中东各国都已经知道了,公主都送过来了,早晚也得知道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