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从六道杠开始进步

第十一章 同学,这个是战争!(1/3)

  柳茹茵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有脑子的人。

  所以她决定让大哥解卫军带着老三送胡老师回去,而自己则带着两个小的去与杨大爷几个汇合。

  邻里关系虽好,但太让人眼红也是不是好事。

  至于为什么要让老三去送人,面子上的理由是胡老师篓子太沉。

  八岁的男孩子可以帮胡老师分担大约四分之一的重量。

  但宝根却认为,这怕不是柳茹茵对自己撒的那把石灰粉做出的另类惩处。

  胡老师住的挺远,竟然在崇文。

  虽然她对于两人送她回去不太好意思,但想到自己带着这一筐子野菜坐车回去,自己也不太放心。

  好在京城居民们的素质还是可以的,虽然沿途盯着他们三人看或者干脆上前问的人不少,但也没发生意外的事情。

  送胡老师到家,兄弟俩沿着老城墙往公交站走。

  解卫军对京城的见识不少,一路给宝根讲解沿途的各种新闻和典故。

  “宝根,你别以为这老城墙全是石头和砖块,上头其实还铺着一层厚土。”

  宝根有些不解。

  “铺土干什么?防守的时候用来迷敌人眼睛?”

  解卫军呵呵一乐。

  “这是去年才铺的,新开路缝纫厂和南宫房皮件厂的工人在城墙上头铺土开垦了不少菜田。”

  “家常菜和野菜什么都种了些。”

  “这事还上过报纸和广播,只不过这大雪一落,啧啧啧啧。”

  正好两人路过城墙下头的一块木牌子。

  【城头积雪肥田,请勿清扫!】

  宝根的脚步一顿,指着那牌子若有所思。

  “老大,你说他们田里的雪是不是......应该很厚?”

  解卫军一抬头,正好,天色快黑了。

  于是两人偷偷上了城头......。

  荠菜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菜,而有一种越冬型的荠菜在秋后发芽,冬季以莲座状贴地生长,哪怕是被雪覆盖也能存活。

  哥俩很庆幸,那些个工人大概没去过农村生活,对于极端条件下的荠菜顽强认识不足,最后白白便宜了哥俩一小背篓荠菜。

  解卫军看着这东西就有些想流口水——他有很久没吃过荠菜饺子了。

  回到小苏州胡同67号院,已经到了六点多。

  宝根觉得院子各家各户今天有点怪,全都弥漫着一股子中药味。

  等进了家门才知道,原来这是麦瓶草的味道——柳茹茵把她那大半篓子给大家伙都分了点,辨认和炮制麦瓶草的方法也自然传了出去。

  不过好在家里做的是野菜饼子,柳茹茵放了一些盐,味道虽然还是有些冲,但却比前几天的野菜糊糊好吃。

  67号这晚的炊烟和中药味,让附近几个院子的人家看着闻着,都忍不住的羡慕。

  还有两天就是小年,各街道粮食点在第二天一直营业到下午才关门。

  这天的粮食点里不光有玉米面、挂面、鸡蛋,甚至还有白面和食用油供应。

  当然都是按量限额购买。

  解卫军排了小半天的队,总算把家里定额的白面都买了回来,当然里头没有宝根的——他户口还在南方。

  说是一人一斤半白面的定量,但大家都知道这不可能,前段时间卫X放太多......。

  小苏州胡同这边还算好的,八两白面加一斤粗粮,不用算到个人配额里。

  别说67号大杂院,整个胡同的人见面都是笑盈盈的,打招呼的声音都比往日要高几分。

  家家户户趁着高兴打扫卫生。

  好些个家庭主妇拿着扫把在门口扫来扫去,一边扫一边还跟隔壁的女人闲白话,直到门口的土被扫掉了一层起码没了两斤多,几个人的话题还在继续。

  宝根背着手转了一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得亏街道没有放开了卖白面,不然小苏州胡同迟早被她们扫成一串海子,怪不得以后日子好了要修水泥路面......。

  胡同里的孩子们也在这天总算混了个半饱。

  肚子里有了货,自然也就活泛了起来。

  几个孩子看到溜达过来的宝根,当即就叫上了外号。

  “新来的,你是不是叫张老三?”

  宝根今天没带本子,袖着手随意的点点头。

  胡同里的孩子们都乐了,咧嘴就开始唱。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故乡在哪里?”

  宝根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出,所以准备的很充分,立即接了一句歌词。

  “我的家,在湘南,往南得走两千里。”

  一听地名,孩子们的眼光都变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