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第121章 八月风暴起(1/4)

  八月初的深城,暑气未散,但比天气更热的是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被《科学》与《自然》两本顶级期刊彻底点燃的滔天巨焰。

  短短一周内,十五篇关于气态锂电池突破性进展的论文如同一枚重磅核弹般轰然刊出,直接将整个新能源材料领域推上了风口浪尖!

  麻绳理工储能实验室主任萨姆恩·戴维森(公开声明):

  “气态相变稳定性这一核心瓶颈尚未真正解决!

  论文中宣称的数千次循环寿命令人震惊,但必须由交由北美独立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严格复现验证!

  实验室数据与量产之间存在‘死亡谷’,我们呼吁保持审慎乐观!”

  此言一出,立刻成为国际质疑派的旗帜。

  《自然》期刊编委会(紧急内部邮件):

  “鉴于争议巨大,我们已要求所有相关论文的通讯作者团队,在72小时内补充提交关于电极-电解质界面精细结构的原始表征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高分辨率TEM、XPS、同步辐射等),以供全球同行评议!”

  顶级期刊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但通讯作者团队却久久没有站出来回应质疑,所以气态锂电池的突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青华大学锂电课题组(预印本平台):

  “经我团队日夜不休紧急复现,论文核心数据完全可靠!

  在极端-40℃低温环境下,样品电池仍保持80%初始容量!

  循环寿命测试平均达到3258次,峰值超3500次!

  麻绳理工的质疑,缺乏依据!”

  这份来自国内顶尖学府的预印本,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国内士气大振。

  后世网友常调侃青北的个别争议事件,甚至玩笑式地讨论“取消青北”的话题,但从每年国家高校科研经费的拨款情况来看,青北在国内科研领域的地位依然独一档。

  一个国家的钱花在那里,它就最重视那里。

  当然,也不乏一些“精明”的声音认为:可以跳过“一楼二楼”的基础建设,把所有经费都投入给国防七子,让他们直接将“三楼”建得精美堂皇。

  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本质:基础科研(一楼二楼)是国防科技(三楼)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底层支撑,上层建筑即便短期内光鲜,也难以抵御长期的风险与挑战。

  青华的青年科研者率先发声后,科学院与工程院江怀瑾院士在《科技日报》头版表态支持。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进,这是国内首次定义并验证了一种全新的电池技术范式--气态锂电池!

  它打破了固态、液态电解质的传统路径,开辟了能量存储的新维度,其意义不亚于当年晶体管的诞生!”

  林鹤鸣等一众国内顶尖学者纷纷撰文附议,力挺这一“国内定义”的技术革命。

  普林斯顿客座教授&NASR高级研究员--陆知行教授突然也发表联合声明。

  “气态锂电池的独特相变机制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灵感!

  NASR的‘SABERS太空电池项目’已紧急启动基于氢基质子传导的气态锂电池子课题研发!

  其优异的极端环境适应性和潜在的极高能量密度,是解决深空探测能源瓶颈的曙光!”

  来自太空探索最高殿堂的背书,为气态锂电池的潜力增添了科幻般的注脚。

  气态锂电池的突破,不在局限于学术界的大地震,也引起了全球产业界巨头的震动。

  奉田行政总裁奉天小一郎公开发表声明:“已秘密接触论文核心作者,提出联合开发‘固态-气态混合电池’的三十年战略路线图,我们必须占据这一未来技术制高点!”

  霓虹老牌巨头仍在靠舆论噱头“炒冷饭”,收割本土市场的韭菜。

  至于合作洽谈?

  陈默连奉田公司的正式函件都没收到过,更别说个人层面的接触了。

  奉田的硫化物固态电池2010年便早已在实验室亮相,后世的2025年却仍停留在原地。

  这暴露了霓虹巨头产业体系的僵化与惯性,直接成为技术创新的最大阻碍。

  我造油车的,我上下产业链是油车的,我实验室爆出新能源电池科技了!!!

  霓虹正府、产业链上的其他巨头:你去做电池吧!反正我们的产业不仅不配合你,还不买你的电池。

  反观国内,若有此类技术突破,政策扶持力度截然不同:实验室成果刚出,专家团队次日便介入指导,年内就能推动产业化落地。

  见奉田发声了,BTD官方也站出来发了个简短的公告,提振一下自己的港股的股价。

  “BTD即刻启动‘共擎计划’!

  抽调300名核心工程师,组建跨部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