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粮,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许教授,您千万别这么说,惭愧的是我们这些坐享其成的人,你们才是真正为科学打下地基的科研人,是真正的英雄!”
他想起后世网络上那些对基础科研的误解和攻击,什么“研究蚂蚁就是浪费钱”、“不如发给大家”,心中就一阵气闷。
没有这些默默无闻的基础研究积累,没有对生物原型,如蚂蚁触角感应机制、肌肉驱动原理的深刻理解,哪来的仿生学应用?
现在的飞机外形、鹰眼系统、雷达、精密陀螺仪、高效电机,那一个不是基础生物学上,通过机械抽象之后,仿生出来的?
基础数理化的研究,就是科学万丈高楼的地基,是新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
为什么菊花愿意花2000亿补贴看似没什么用的基础科研,这就是原因。
空中楼阁听过没?
你不打地基,一二楼也不要,就光想着建设三楼尖端的电子、航天、航空科技,这不是来搞笑嘛!
各个国家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看起来都是做着很平常的工作,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是地基,等着那天有个天才整合一下,继续往上建高楼。
趁着晚饭后,许教授有一段难得的空闲时间,陈默拉着周明哲,带着整理好的问题找到了他。
“许教授,我们对材料和机械还算有点了解,但对蚂蚁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我们需要仿真的那种‘感觉’,就完全抓瞎了,您看.”
陈默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许教授点点头,推了推眼镜:“我明白!但机械方面我是门外汉,我只能从蚂蚁本身的角度,给你们提供一些生物模型和参数上的建议。”
“看你们需要什么样的蚂蚁?树栖的?地栖的?体型大小?触角感应机制侧重震动还是化学信号?肌肉爆发力有具体的参数范围吗?”
陈默立刻拿出准备好的方向,开始把资料给许教授看一下。
“我们需要触角对微小震动极其敏感、响应速度极快的种类,用于模拟高精度陀螺仪,同时需要后肢或上颚肌肉爆发力强、控制精准、能反复快速伸缩的,用于模拟高效微电机。”
“许老师!最好.”周明哲接着补充道:“是同一种群或者亲缘关系近的物种,这样仿生结构协调性可能更好。”
许教授看着资料里对仿生蚂蚁的要求,眼中精光一闪。
“嗯树栖的黄猄蚁触角对枝叶震动极其敏感,用于预警和通讯,其约翰斯顿器官(触角基部的感觉器官)对微米级位移和赫兹级震动的感知堪称一绝,至于肌肉”
黄猄蚁还真不合适做仿生,那只能考虑同属了。
他沉吟片刻:“收获蚁属(Messor)的大型兵蚁,其上颚闭合肌爆发力惊人,能在毫秒间精确控制咬合力道,搬运沉重的种子。”
最后,许教授给出自己的建议。
“这两种都是很好的研究对象,但协调性.或许可以看看某些行军蚁(如Eciton属)的侦察兵和战斗兵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协同动作,但那个那涉及到群体智能了.”
“没事!”陈默大手一挥:“许教授您尽管说,能不能搞出来是我们的事!”
他相信以后橙子能搞出自己的人工智能来替代这个群体智能的仿生模式。
三人围绕着具体的蚂蚁种类、触角结构、神经信号传导速度、肌肉纤维类型与能量转化效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陈默从材料学和需求的角度提出约束和方向,周明哲则从机械结构和工程实现的难点进行推演,许教授则凭借深厚的生物学功底,不断给出具体的生物原型参数、行为模式和解剖学依据。
讨论深入而专业,却又充满探索的激情,帐篷里小小的灯光下,三人在进行一场横跨材料学、机械学、生物学的头脑风暴。
见识了许教授深厚的学养和精准的判断力,陈默心中再无犹豫。
趁着讨论间隙,他心神沉入脑海中的系统界面,意念连点:
【系统提示:确认投入100万研发点,启动三级《蚂蚁触角仿生陀螺仪》研发!】
【系统提示:确认投入100万研发点,启动三级《蚂蚁肌肉仿生微电机》研发!】
现在,陈默的黑科技系统结算界面的研发点,就只有区区4万点了。
半个小时后,海量关于三级仿生陀螺仪和微电机的知识涌入陈默脑海:
一、机械陀螺仪技术
1级(原型突破)
核心缺陷是零偏稳定性只有3°/h(落后市场主流MEMS陀螺仪的1°/h),其黑科技在于仿蚂蚁触角结构的非线性振动系统,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比传统产品提升了300%!
2级(快速迭代)
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