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第159章 军采大单(1/4)

  泷华区,深城北站附近。

  崭新的“国宏工业产业园”招牌,在初春的阳光下矗立着。

  今年1月,远橙科技彻底挥手告别了泷岗的老邻居朵维和菊花,分批搬迁到了这里来了。

  区政府当初也给远橙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免租三年,但不知道为什么没给免税套餐。

  如今,远橙的新邻居是同样扎根电池领域的“贝特利电子”,一家深耕3C数码电池细分市场近十年的精品小厂。

  然而,此时的贝特利,体量不过10亿左右,在如同坐上了火箭般蹿升的远橙面前(产值已超60亿),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贝特利的老板站在自家厂房门口,看着隔壁远橙那喧嚣鼎沸、车流不息的景象,眼神复杂地咂了咂嘴。

  远橙的新家,是区政府李主任精心挑选的5万平米超大厂房。

  此刻,厂房内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2条日产8万块/支的大型气态锂电池产线,如同钢铁巨龙,吞吐着原料和成品。

  3条日产5万块/支的中型产线高效运转。

  1条日产3万块/支的灵活小型产线也在全力开动。

  远橙的电芯日产能总计高达34万支,不过这只能算中小规模的电池厂,往上还有日产能百万支的大厂,以及日产能千万支的超级工厂。

  产线上,身着远橙标志统一工服的工人忙碌穿梭,数量已从去年六月的区区百余人,膨胀了十倍,超过了一千人!

  人声、机器声、物流叉车的提示音在厂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上的工业交响曲。

  此刻,远橙行政楼三层的会议室里,气氛却与楼下厂区的喧嚣截然不同,带着一种严肃而微妙的博弈感。

  军方代表正在与远橙的总经理许明远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采购谈判。

  带队的是装备部一位肩扛大校军衔的军官,神情沉稳。

  他身旁,分别坐着代表空军、海军和陆军的三位少校采买代表。

  空军和海军少校气定神闲,各自盘算着自家丰厚的“小金库”能承受多少价格,而陆军少校张剑,则微微蹙着剑眉,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显然压力山大。

  2011年军费总额6000亿,执行“空海优先、陆转型”的战略导向。

  其中38%归空军,30%归海军,15%给陆军,17%其他。

  5000亿由装备部统一采买大型装备,如飞机、舰船、导弹、坦克等。

  剩下的1000亿,则是三军独立的预算“小金库”,按比例分配,用于采购一些非核心、但急需的耗材或技术。

  装备部代表全军统采气态锂电池时,抱着扶持军工产业链、鼓励自主创新的目的,直接按市价采购,给远橙带来了高达63.3%的丰厚利润!

  这让远橙后续得以迅速扩张产能。

  然而,到了三军各自掏“小金库”的时候,画风就变了,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时刻来临了。

  空军少校率先开口:“许总,我们空军对贵公司的MOF-蜂巢气态锂电芯(2000mAh)需求明确。”

  “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正在推进的MQ-9‘死神’无人机电推技术转型;二是机载精密电子设备的备用电源升级。”

  “对电池,高性能、轻量化、快充是刚需。”

  他语气带着空军大佬特有的优越感。

  “我们小金库还算宽裕,但也要对经费负责,这样,8%的毛利润,我们采买652万支,单价142.6元,总价9.3亿,如何?”

  空军代表的砍价直接,但留有余地。

  许明远心中快速盘算,这个价格虽然远低于装备部统采价,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有量支撑。

  他点点头:“感谢空军支持,这个价格我们远橙可以接受!”

  海军少校紧接着跟上:“许总,我们海军的需求同样不小。”

  “首先是正在改造的‘辽渔16’配套的电子侦察舰,需要高性能电池作为试验性方案。”

  “但这只是小头.”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更重要的是,我们海军潜艇部队已决定,将燃料电池技术(AIP系统)和你们的气态锂电池技术(Li-ion系统)进行对比验证!”

  “今年计划换装的8艘潜艇里,原本有4艘计划采购液态锂电池,现在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自然倾向于气态锂。”

  他着重强调了气态锂对潜艇的两大核心优势:

  1、闪电快充:预计只需5分钟上浮,利用柴油发电机就能充满全艇电量,这能极大缩短潜航器充电间隔,减少暴露风险。

  2、极致轻量:大幅减轻电池重量,等于变相增加潜艇有效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