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4的氢基锂电池市场化量产失败之后,两人在种花深城再次相遇了,自然明白对方的打算。
酷克作为精明的商人,迅速放下平素可能存在的些许芥蒂,主动提议。
“艾隆,看来我们的目标相同!
远橙的技术确实独特,但价格恐怕不菲。
或许我们可以暂时联手,在谈判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马士克虽然以大胆直言著称,但也绝非无脑之辈,能节省成本、降低风险的事他自然不会拒绝。
“好主意,帝姆!我们可以先共同考察,初步议价时保持一致。”
一个临时的、心照不宣的“攻守同盟”就在这短暂的碰面中达成了。
三天后,远橙新能源产业基地。
陈默亲自带队,远橙总经理许明远、技术总监柳明侦、生产经理刘继平等高管悉数到场,隆重接待了酷克率领的平果考察团与马士克带领的特斯啦考察团。
双方简单寒暄后,考察团成员拿到了制作精良、中英文对照的彩色产品手册和技术白皮书。
陈默亲自陪同酷克和马士克二人,乘坐厂区敞篷观光车开始参观。
小郑坐在副驾,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陈默、酷克、马士克三人则背对车头而坐,视野开阔。
陈默首先宏观介绍,气势十足的一挥手。
“整个远橙新能源产业基地,不含工人生活区,规划在2013年前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提供近万个岗位、目标日产千万支电芯的‘远橙超级电池工厂’!”
马士克闻言一愣,这个规划与他PPT中描绘的内华哒超级电池工厂蓝图,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但因为了解超级电池工厂的建设规划,所以他怀疑地问道:“陈总,您的规划非常宏伟!但三年时间,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吗?”
陈默自信地笑了笑。
“马士克先生可能不太了解‘种花速度’!
我们的产区基础改造建设,已在过去三个月内基本完成。
目前产能利用率已达到35.7%,约日产357万支电芯。
我们甚至有信心在两年内,完全达成既定的日产千万支电芯的产能目标。”
观光车驶过一排排已经投产、繁忙有序的标准化厂房,看不到任何未完工的工地。
马士克看着外面的整齐有序的厂房,不禁惊叹。
“这太不可思议了!
在北美,完成这样的厂区基建至少需要3到5年,你们却只用了3个月!
而且产能提升如此之快我在北美甚至很难找到足够合格的工人和工程师来稳定运行产线!”
“这是我们教育的优势,”陈默解释道:“普惠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合格的产业工人和基础工程师。”
“在制造业方面,我们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马士克先生,或许您可以考虑将特斯啦的部分产线迁移过来,您的事业也许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番话让马士克目光闪动,陷入了沉思。
接下来,就是深入产线,展现远橙技术实力的时候了。
首先参观的是电芯生产区。
出于技术保密考虑,陈默只安排大家在观察玻璃窗外远观,并没有深入产线车间。
陈默亲自给二人讲解道:“物料注入有两种方式,固体注入用于一、二代电池工艺!”
随后又往前走了走,陈默指着防爆室介绍。
“那边有独立防爆室的注入产线,是汽化注入,专用于三代电池工艺。”
马士克立刻抓住技术点:“汽化注入?那是否意味着可以通过压缩汽化来进一步提升三代电池的能量密度?”
陈默赞许地看了他一眼。
“马士克总裁果然懂技术!”
“没错,我们已经有成熟的第三代二级增压、三级增压电池量产方案,能量密度分别可达172Wh/kg和更高。”
“但目前主要受限于成本和市场接受度,仍作为技术储备。”
他故意透露了一点信息,但又没完全透露,主要还是在钓人胃口。
酷克敏锐的商业嗅觉立刻被“172Wh/kg”和“三级增压”吸引,这简直是打造“科技旗舰”形象的绝佳噱头!
“陈总,二级增压的成本大约是多少?”
陈默心中一笑,知道鱼饵被咬住了。
“二代增压能量密度172Wh/kg,目前成本约6880元每公斤,折合980美刀,如果算上研发、量产成本分摊,综合售价预计在1600美刀每公斤左右。”
酷克心中飞快计算:1公斤材料大约能制造40块标准手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