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第214章 上帝的晶状体(1/2)

  11月下旬,山城制造业原本平静的湖面,被“橙科微电机”这块巨石骤然砸破。

  激起的层层涟漪,不仅震荡了本地产业,更让整个国内玻璃行业都为之侧目。

  这家原本在精密微电机和陀螺仪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竟突然以雷霆万钧之势,逆流而上。

  豪掷巨资,将触角伸向了正处于凛冽寒冬的光学玻璃产业,而且一出手就是要打造涵盖熔炼、压铸、镀膜的全产业链!

  消息传出,业内一片哗然。

  “橙科微电机?没听说过啊?他们懂玻璃吗?”

  “熔炼、压铸、镀膜.他们这是要一步到位?疯了吗?真以为以前没人搞过吗?”

  “现在这行情,别人都在收缩保命,他们居然还敢逆周期扩张?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还记得当年的三晶和晶东方吗?其实都是靠着逆周期扩张,赔得底朝天,最后才熬成全球巨头的,这橙科.不是想当然的要复制奇迹吧?”

  “术业有专攻!光学玻璃每个环节的水都深不见底,它橙科怎么可能样样精通?最终产品的性能,可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质疑、好奇、观望.各种目光聚焦在山城。

  总而言之,收购光学玻璃全产业链,橙科终于在国内制造业同行里,弄出一点名气来了!

  没人看得懂橙科这步棋的真正意图,也不相信他们就是单纯的赌自研能力。

  橙科用以抵押贷款的,正是其自身最核心的固定资产:包括那个价值惊人的五轴数控精加工中心在内的厂房和设备。

  山城的领导层对橙科这个本地的“高端精密制造新星”给予了极大支持,一路绿灯,迅速帮其搞定了总额4.2亿的银行贷款。

  接下来的半个月,在林峻峰的高效运作下,橙科如同一位冷静的掠食者,在玻璃行业的寒冬中,完成了三次精准的“捕食”。

  首先吞下了西江凤凰玻璃的光学玻璃生产线(含3条镀膜线)、25人研发团队、以及12项光学镀膜专利。

  其次,吃进富耀玻璃的光学玻璃事业部(含2条精密压铸产线)、40人技术团队(含5名霓虹专家)及部分特种玻璃配方库。

  最后,拿下旗玻集团的整个光学玻璃业务资产包(含4条熔炼生产线)、50人团队,甚至包括一个省级光学材料实验室的使用权。

  庞大的生产线设备开始陆续拆卸、打包,通过重型卡车缓缓运往山城橙科的二期新厂区。

  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们,则被更快地召集起来,齐聚山城。

  橙科新增设的光学玻璃工厂,急需大量工人,本地劳动力已不够用,招聘启事迅速发往整个西南地区。

  与此同时,从HYC收购来的微盛电子散热技术团队,也被一并召集而来。

  在橙科二期厂区的两间会议室里,正酝酿着两场技术风暴。

  第一会议室:微冷却系统动员会。

  周明哲站在台前,台下坐着新加入的微盛散热技术团队的骨干和橙科微电机实验室的原有精英。

  他开门见山,直接道。

  “大家好,我是橙科技术总监周明哲。

  欢迎大家的加入!

  时间紧,任务重,我长话短说。

  橙科是一家主业为橙子手机,提供核心零部件制造的公司。

  下一代橙子3手机,可能会使用一枚计算性能强劲,但功耗和发热也较高的芯片。

  因此,我们需要一套高效的微型主动冷却系统。”

  这话让微盛来的工程师们面面相觑,有人忍不住举手。

  “周总,恕我直言

  为了一款定位.嗯.亲民的手机,去研发一套复杂的冷却系统,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为什么不直接换一颗发热控制更好的芯片呢?”

  周明哲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平静地说:“这是公司的战略决策,接下来的研发涉及高度商业机密,需要签署严格的保密协议和竞业协议!”

  “现在,是各位选择是否留下的最后机会!”

  会议室里沉默片刻。

  这些技术人员在来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橙科的实力。

  橙科能与阿斯唛、森晶机、德玛机这些全球精密加工巨头合作,其技术底蕴毋庸置疑。

  最终,无人离开。

  “很好!”周明哲点点头,打开投影:“各位!研发的核心思路导图已经确定了!”

  “我们要开发的,是一套代号YML1.0(叶脉冷却系统1.0)的全新系统,它基于液体循环散热原理。”

  “液体循环?像空调一样?”台下再次响起惊疑声:“手机里塞进一个微型空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