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第34章 这事闹大了(1/2)

  “看好了!”江教授捧着一叠记录纸转身,纸边勾卷的参差不齐。

  上面字体的比划非常用力,背面得能看见对面的字体纹路了。

  老林看着就脑袋疼。

  这老江这么多年的习惯还没改,你是要在纸上犁地吗?

  “我熬夜抄的手抄件,当年的磷酸铁锂电池都没这待遇!”

  得!对上了!

  难怪老江大清早的喝茶,原来是熬了一夜,在纸上“犁地”呢!

  前些日子,国安清理了一遍国内这些科研机构里——会定时找机会自己联网的复印机。

  要保密的话,还是要靠最原始的方式--手抄。

  老林挑眉接过资料,刚要展开,目光忽然钉在封面上:“气态锂离子电池?”

  “老江你逗我呢?”他指尖敲了敲:“气态”二字:“去年北美那帮人在《自然》上发的固态电池综述,你当我没看?”

  基于锂离子的固态电池,老林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气态锂离子

  你老小子堂堂两院院士,该不会是被民科洗了脑吧?

  老江!你脑袋坏了吧!

  “锂原子单质那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常温下都遇到空气都炸,还能在离子气态里当乖宝宝?”

  他粗略的翻了一下资料,又看到了“超临界环境”字样。

  “这就算放在高压釜里煮,锂金属聚合物都早该分解成锂枝晶了,还传导个屁的离子!

  老林一边一目十行的翻看着资料,一边挑着里面挑战自己常识的不合理之处,想让老江清醒一点。

  别为了学生那点小九九,站出来背书,这可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江教授往红木椅上一靠,优哉游哉端起汝窑杯,呷了一口三十年的老茶头,这老林就是不知道好赖。

  “固态是树干,气态就是枝桠,我那学生北美留学时,师从固态电池的泰斗理查德哈丁,人还在贝尔实验室做过一段时间界面阻抗课题.”

  嗯!从许明远寄来的资料上分析,气态锂离子电池的确是建立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基础上的。

  江教授这么想,其实也没毛病。

  “贝尔实验室?界面抗阻?”老林冷笑一声。

  作为技术型官僚,他自然是明白去了北美对面的核心实验室,还能被人轻易放回来的人,根本就接触不到什么技术核心。

  别看现在国内媒体科技无国界喊的响,但对面可不是这么做的。

  真正有点本事的科研人才想从北美回来,那可谓是千难万难啊!

  见老江“油盐不进”,老林有些火了,这倔驴怎么不听劝呢。

  当初你选上这两院院士,白瞎了,还不如给我选上呢!

  “那你倒说说,离子态在常压下怎么维持?就靠你老江左手拉右手啊?”

  江教授忽然坐直身子,镜片后的眼睛发亮。

  “二十年前,《科学》有篇得意志学者的论文,讲超临界环境下的离子传导特性.”

  “等等!”老林猛地抬头:“是施密特那篇?当年被一部分物理学者痛批是‘科幻设想’的那个,不该因为同情他年事已高,就让他上科学杂志的那篇论文?”

  江教授得意地哼起小调,用茶盖敲了敲茶盘。

  “施密特要是知道,现在有人能用气态锂离子来验证他的理论,怕是要从坟里爬出来感谢他。”

  这就是绝大多数理论科学家的遗憾了,投入成千上万的资金,你研究出一个当时验证不了的理论,死的寂寂无名。

  等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终于有人证明了你的理论,但你基本入土了。

  后续靠着这条后缀加了你名字的理论,衍生出来的十多个应用方向的学者,各个都比你有名。

  你当时还得担着当时空耗钱财,却看不到成果的压力。

  科学的发展,就是用一代人的踉跄脚步,为下一代人铺就肉眼看不见的阶梯。

  那些被束之高阁的公式、积灰的实验笔记、被当时大多数学者质疑的“空想”,终将在某个清晨成为一道阳光,为后来者攀登照亮前路。

  就像施密特的超临界理论,早就在科研数据库底层沉睡二十年,直到现在某个高压釜冒出第一缕锂离子雾,才终于等来属于它的时代。

  老林的手指在资料封面上摩挲,忽而正色的看向老江。

  “老江!现在我以标委会主任的身份问你--这东西要是捅出去,国家三百亿的熔盐储能规划可能要推倒重来,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国家今年确立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0年)》提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求加强储能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在未来五年的储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