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68章 67:霍健起(1/2)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星期二。

  清晨的阳光透过北影厂行政楼会议室的窗户,将老式木质桌椅照得发亮,空气里漂浮着细微的尘埃。

  吊扇在头顶不紧不慢地旋转,试图驱散京城夏日的闷热。

  《家和万事兴》碰头会议将在此举行。

  王盛推开会议室厚重的木门,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七八个人,正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烟雾缭绕——这年头的会议室,烟灰缸是标配。

  见到王盛进来,交谈声略低,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这个年轻的“项目负责人”身上。

  好奇、审视、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在空气中无声交织。

  “王总,来得早啊!”

  史栋明主任笑着站起身迎上来,他今天显得精神不错,主动为王盛引荐:“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咱们《家和万事兴》项目的总负责人,盛影传媒的王盛总经理。”

  “各位老师好,我是王盛,辛苦大家今天过来。”王盛面带微笑,态度不卑不亢,目光沉稳地扫过在场众人,一一与站起来的各位握手。

  史栋明挨个介绍:“这位是摄影师傅赵晓军,厂里的老人了,掌镜经验丰富……这位是灯光师傅钱卫国,技术没得说……美术指导于兰,对场景把控很细腻……这位是制片主任周伟,负责剧组日常统筹和后勤保障,心细……”

  王盛认真听着,与每位被介绍到的老师握手,简短寒暄,记下他们的名字和职位。

  这些都是北影厂体系内的技术骨干,经验丰富,是项目能顺利执行的基石。

  最后,史栋明引着王盛走到靠窗坐着的一位看起来三十多岁、气质温和儒雅、戴着眼镜的男子面前,语气格外郑重了几分:“王总,这位可是我特意为你请来的强援,霍健起,霍导。

  霍导虽然年轻,但功底扎实,想法独特,之前参与过几部片子,艺术感觉非常好。

  这次由他给你做副导演,帮你把控现场、协调调度,你就能更专注于导演的整体构思和演员表演了。”

  王盛心中一震。

  他确实感到了惊喜。

  霍健起!

  这可是后来凭借《那山那人那狗》、《暖》等作品屡获大奖,以画面唯美、情感细腻著称的导演。

  他去年刚刚拍完自己的电影处女作《赢家》,虽然没多少票房,但在厂内已是公认的潜力股,艺术修养深厚。

  史栋明能把这样一位未来之星安排来给自己这个“新手”当副手,绝对是下了血本,也体现了厂里对这个项目、对王盛的重视程度。

  王盛立刻伸出双手,紧紧握住霍健起的手:“霍导!久仰大名!史主任这可真是……让我说什么好!您来辅助我拍这部电视剧,实在是大材小用了,我这心里既感激又惶恐啊!”

  霍健起微笑着站起身,他个子很高,态度谦和,推了推眼镜道:“王总您太客气了。厂里的项目,又是史主任亲自交代的任务,我肯定尽力而为。谈不上什么大材小用,互相学习,共同把片子拍好才是正经。”

  史栋明在一旁哈哈一笑,拍着王盛的肩膀:“盛子,你也别有什么压力。健起是自己人,踏实肯干。你们俩一个思路活、懂市场,一个懂艺术、有经验,正好互补。这班子搭起来,我看这戏准成!”

  寒暄过后,众人重新落座。

  椭圆形的会议桌,王盛自然坐在了主位,史栋明和霍健起分坐两侧,其他部门负责人依次而坐。

  王盛清了清嗓子,会议室内立刻安静下来。

  他面前摊开着《家和万事兴》的剧本和一本崭新的笔记本。

  “首先,再次感谢史主任为我们项目搭建了这么强大的班底,也感谢霍导和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之中加入进来。”王盛的开场白简洁有力:“时间紧,任务重,咱们就不多说客套话了,直接进入正题。”

  他拿起剧本,开始向整个核心团队阐述项目定位和整体要求。

  “咱们这个《家和万事兴》,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家庭喜剧’。目标是在春节期间播出,让老百姓看得开心,看得热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过年的喜庆气氛。所以,整体基调要明快、温馨,喜剧效果要自然、生活化,不能咯吱人笑,要让人会心一笑。”

  他看向摄影师傅赵晓军和灯光师傅钱卫国:“赵师傅,钱师傅,影像风格上,我要求色彩饱满、光线柔和,营造出一种暖洋洋的家庭氛围。

  多用固定机位,稳当点,少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运动镜头,咱们是讲故事,不是搞视觉实验。

  室内戏,尤其是‘家’的场景,灯光要打得通透,有生活气息,别弄得跟舞台剧似的。”

  赵晓军和钱卫国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赵晓军补充道:“明白,王导。我们会提前看景,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机位和光位,保证画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