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679章 请给孩子一个机会

  今天的《纽约时报》头版头条上,是一副黑白色的照片,在一个满是杂物的垃圾桶内,露出一具婴儿的遗体。

  婴儿的一只小手举出垃圾伸向天空,仿佛在最后一刻还在祈求,有人能够挽救它。

  照片的下方是新闻的标题,用血红色的粗体字写着一行单词:“HELPTHEBABY!”

  标题的下面是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

  1984年,纽约市警局就收殓了106具婴儿遗体,它们大部分在街道上,在垃圾堆中,在下水道里。

  因为被发现的早,而及时获得救援的婴儿只有6个,没有被发现的可能会更多。

  这张照片,就是童佳佳的团队在纽约警局的档案中设法获得的。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了,当童佳佳又一次看到它时,依旧不敢再多看一眼,只是心中更加坚定了,要把《天使小屋》办成的信念。

  不出所料,这份报道引爆了纽约市民们那颗骄傲的心,我们伟大的苹果城怎么能够有这种事情发生。

  无数的人打电话到报社,希望确认这则消息的真实性,可惜,报社的回答让人心都凉了。

  原来这就是真实的纽约。

  之后,每隔两三天就有一则新的报道出炉。

  有的是关于古老的“弃婴轮盘”的科普,有的是激进的报纸呼喊着把那些弃婴的人都抓起来重判,还有的是公众人物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其中,纽约圣约翰大教堂的欧文神父,代表教堂的威尔森主教承诺:

  如果有相关的公益事业,圣约翰大教堂将会给予全力支持,并不排除将来重设“弃婴轮盘”的可能。

  时间发酵了两周,就在舆论即将冷却下去的时候,由市长埃德动议的《天使小屋》计划被送上了市议会的案头。

  没错,《天使小屋》计划发起人的名头,已经被按到了埃德的头上,对此,童佳佳和孙志伟都没有反对。

  很多事情光有钱是不行的,正巧埃德需要更多的正面曝光,而他们需要动用埃德的政治影响力,让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至于童佳佳或者《玛利亚基金会》的名气,那并不重要,事情是他们做的,将来自然会有人知道。

  媒体在行动,埃德也在行动,童佳佳和基金会也在做最后的准备。

  《天使小屋》计划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天使小屋,它被设计成了类似国内交通岗亭的样式。

  小屋是由保温、隔热材料制成,里面的空调24小时开启,保持着恒温28摄氏度,由合作单位负责供电。

  小屋内放着一个医用的保温箱和一张婴儿床,旁边的小桌子上有一个笔记本。

  笔记本用来留言,可以记录孩子的名字、生日或者病历,有没有注射过疫苗等情况。

  但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却是一张承诺书,承诺书中承诺父母自愿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也同时(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de.de。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bqgd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