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四十,迎春盛放[年代]

第24章 女人四十一枝花(1/3)



岑迎春才刚离婚,还没享受过一天潇洒独美的神仙日子,当然没有再养一个拖油瓶的打算,此处不含贬义。

居委会主任也没强人所难,风风火火地要带小宝去吃早饭,顺带连岑迎春一起请了。

岑迎春大大方方跟着去了。

袁主任无愧京城大妈的特色,热情好客,能说,特能说。

短短一路,从京城早点聊到小宝爹妈生平,再聊到国家大事,重点说了他们单位这次准备的悼念活动,还不忘记与岑迎春互动,问起她这一路上的见闻、公社大队这些年的收成情况等等等等。

岑迎春捧场地一一作答,并没有交浅言深地把自家家底全漏了,她又不是缺心眼。

等吃完早饭去到居委会,岑迎春已经了解到,原本这一片儿有个民办高中,类似于早先的私塾,除了教授数理化这些常规科目,他们还设置了国学课程,任教的还有一位镇校之宝的老先生。

老先生了不得,少年时曾是小有名气的神童,在辫子朝中过科举,正正经经的两榜进士,得赐了官职的。

当然,名次靠后,官职也微末罢了。

只因不满当时朝廷的卖国苟安行径,这位少年意气的芝麻小官儿便麻利地辞官,赋闲在家,开设私塾教书谋生;

后来更是积极为抗战奔走,是位实打实的爱国人士,因而解放后才能受聘任教,教书育人。

可惜一场运动,老先生跟学校全部被波及,个中缘由不提也罢。

学校倒了,教书先生们也散了,这一片平房几乎全空了下来,陆续被各个不知道打哪冒出来的皮包衙门占了,挂上牌子一天天的也不知道都办了些啥正事,净看见里头人坐着办公桌喝茶水看报纸了。

这些基本上是主任吐槽的原话,也不知道是不是觉着岑迎春执意要回乡下去,估摸着这辈子难得再遇见,这才抓着人一吐为快。

岑迎春倒不是大嘴巴,肚里不会连两句闲话都装不下。

不过她的重点不在于这些牢骚。

从对方的话里,她总结出几点。

一是,京城不愧是全国中心,运动强度格外高。确实有不少房子空出来,但早被人盯上占了,她这会儿想来捡漏,着实有些晚,没点人脉没点经济实力,还是别想了。

二是,虽说这边管控严格,但并非一刀切,没有明文取缔“老字号”们,只规定不能超过30利润,这些可都是私营性质。

这意味着,这会儿政策上其实允许个体户们出摊,只不过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市场不可避免地萧条下去,连卖早点小吃的也几乎看不见了。

岑迎春心里头画了个影儿,不过也没细想。

第三一个就是,现当下风声确实紧,比往常更紧张。

这点好理解,新旧领导班子交替么,肯定没那么平稳顺当,不说咱内部如何,光是国外那些个不怀好意的,会忍着不来捣乱?

严一点是应该的。

岑迎春半点不意外,昨天在医院没见着文家老二文泰然,她就猜到了。

若非工作需要实在脱不开身,文老二不至于连亲弟弟病危都不露一面,文家老太太也不会答应。

岑迎春从这位袁主任嘴里印证了某些猜测,发现情况比她预想的还更严峻些,她不想惹麻烦,当即决定,即日返乡!

袁主任热心肠,主动包揽下给她买票的活计,托人捎话,利用人情关系给她订了张内部票,还是卧铺。

岑迎春千恩万谢,如数奉上车票钱,积极配合居委会的工作,将临行前自家大队长交托的悼词双手奉上,为对方接下来的工作助力添彩;

并跟去殡仪馆,肃穆参加了居委会主持的小宝奶奶蔡金花同志的简单追悼仪式,以表哀思。

蔡奶奶的骨灰暂时寄放在殡仪馆,等择定墓地后再安葬。

岑迎春随了份子钱,全程陪同粘人的小宝。

小家伙懵懵懂懂的,看看遗像上音容宛在的奶奶,再转头看看岑迎春,一头扎进她怀里,也不哭也不吭声。

岑迎春趁着小宝睡着后走的。

临走前在他枕头边摆了两套新买的衣裳鞋袜,还有玩具零食。

不得不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