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门大宅门

第239章 第239章归家(1/3)



真龙二十五年,朝廷颁发新的税制。额定丁税一万万五千,超出丁源无需再缴纳丁税,无户籍者既往不咎,只需要在当地官府重新办理户籍。相应的,此后隐户一旦被查处,充边发配,不得回乡。

同年,已经在高昌边军当上游击将军的元鼎,在日常巡防途中,收到了亲爹真龙帝的家书。这些年,父子二人家书不断。比在洛阳城中当高高在上的太子,元鼎更喜欢时刻被父皇点拨,以小窥大。

孟古青快马来到营帐前,自有小兵上前接过马匹。“将军呢?”小兵回答说:“还未归来。”孟古青有些担忧,比平日晚了些。

好在不多时,元鼎率众归来。孟古青马上迎了上去:“将军。”漠西这片地界,天气一日三变。再难得的风光,同风雪燥热相比,也就那样。

营帐内,元鼎随意依倚在罗汉榻上:“怎么提前回来了?”孟古青回答说:“密公回京,高昌城有些乱,属下没有逗留。”

“密阳公镇守高昌二十余载,确实辛苦。不过,高昌城的混乱,可不是因为迎接新的城主,而是……”

孟古青明白:“还奇怪主上示下。”元鼎满意:“洛阳的意思,裁撤高昌将军府,设立三司。伊犁那边也是一样。”

“漠南和辽东……?”元鼎满意:“你倒是敏锐。看样子,要在高昌多呆些时日了,这样的热闹,可不是轻易能看到的。”

孟古青呈上书信,以及随信而来的密封木箱。元鼎接过家书,掂量掂量,应该是阿爹的手书。

家书往来几年,元鼎早已经摸到规律。亲爹教育儿子,长篇累牍。亲娘问候儿子,及其敷衍,薄薄一页纸都写不满。

元鼎打开家书,依旧是熟悉的:初一吾儿……出乎意料之外,阿爹对高昌之事只字未提,好似对他很有信心。

当今天子文笔很好,详细描绘了冬天结束后,与妻子甩开大部队,策马同游回洛阳的经历。通篇夹杂着对独子成长速度太慢,压根不能接班的不满。

元鼎早知他阿爹想退位,带着他阿娘去逍遥快活。怎奈太子殿下不想当那“儿皇帝”,只得继续辛苦阿爹阿娘。

家书的后小半篇幅,说的是他的长女仙游郡主。这孩子有福气,模样肖似皇后娘娘,真龙帝很喜欢这个小孙女。将其抱到徽猷殿,亲自抚养。

谁知这孩子吃不得苦,有些娇气不说,内里性格完全不像皇后。时间一长,圣上那点儿喜爱之情早就没了。碍于这副皮囊,没送回东宫去。

偏偏这孩子的生母薛氏,经常借着探望孩子的名义到皇后娘娘跟前尽孝。皇后娘娘虽说没有陛下那般日理万机,也是很忙的好不好。

日日聊这些家长里短,实在厌烦不说,真是分身乏术。可孩子们毕竟没做错什么,既不能撂脸子,更加不能责罚,勉强应付着。

东宫其他有子嗣的妃嫔有学有样,拉着孩子前来承欢膝下。皇后娘娘真应付不来,寻了个借口将仙游郡主母女送去华阳宫祈福。

真龙帝的意思简单明了,就是通知儿子一声,断不会因为是他的血脉而网开一面。元鼎看得直笑,他阿娘也有吃瘪的时候。

至于孩子们,元鼎并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换句话说,他也并不知道如何当好一个父亲。他需要的是完美的继承人,而不是孝顺的儿子。

元鼎妥善收好家书:“去请江夏。”孟古青领命,悄然离开。阿娘寄来了账册。都是天市衙门在高昌以及罗刹的生意。

查账的同时,顺便将这一摊子交给他,也算是个考验。圣上一家都不是标准的读书人,见不得铜臭。相反,很早便认识到金钱的作用,对民生极为关注。

一个连账册都看不明白的太子,当不了好皇帝。元鼎打小跟着阿娘盘账,其中的弯弯绕绕学了不少,第一次实践,竟还有几分忐忑。

将所有的事情处理完,元鼎喝口蜜水补充体力,瘫在塌上,继续翻看一本图册。上面绘制的是高昌最时兴的簪子、璎珞等。

随着罗刹等西夷商人的相继南下,高昌这座佛国,逐渐将含蓄与奔放两种审美融合。表现在衣着服饰上,别有一番风韵。

元鼎闲暇之余最喜欢的,就是翻看这些首饰册子,将最漂亮、最新鲜、时兴的饰品送回洛阳,讨他娘一笑。元鼎不是一位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却是最贴心孝顺的好儿子。

天子殿下琢磨着,等高昌的布政使、按察使、督指挥使全部到位,他就该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