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第181章 刺史之智,闻所未闻(2/3)

,上至五十六,下至二十三的男丁,每人每年需服役二十日。

  如果有人不想去,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去,那怎么办?

  简单,花钱!

  若不服役,可每日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抵充,称为“庸”‌。

  而一条鞭法将赋税与徭役,全部统一。

  不想服徭役,直接交钱,官府会用这笔钱,去雇佣人顶替你去。

  如此一来,使得税收更加简洁精干,也能防止官员佐属趁机上下其手。

  摊丁入亩,则是对一条鞭法的补充。

  可以理解为,是对上个版本打的一个补丁。

  这其中涉及的核心,是对公平的重新定义。

  问大伙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平?

  在摊丁入亩之前,徭役是按人头算,不论贫富,只要是成年男丁,都需服徭役。

  这是不是一种公平?

  对富人来说,很公平,但对贫苦百姓来说,不公平。

  富人有钱,且家中男丁也就那么几个,只需缴纳一些绢布,便能免于徭役,省下的时间继续用于赚钱。可贫苦百姓本来就穷,家中只有几亩薄田,活下去已经很艰难了,每年还需服二十日的徭役。

  而这样的公平,自秦始,一直持续了数千年。

  直到明朝,张居正站了出来,说这样不对,得换一个公平。

  于是,有了一条鞭法。

  所谓摊丁入亩,是将人头与田产挂钩,田多者多服役,田少者少服役,无田无产者不服役。

  富人田产多,就必须承担大部分徭役,从而多交钱,官府拿这笔钱,再雇佣百姓去服役。

  如此一来,徭役有人服了,官府的事办成了,服徭役的穷苦百姓也有钱拿,能够补贴家用,一举三得。

  这就变成了,对富人不公平,但对穷苦百姓公平,相当于劫富济贫。

  两者都公平,主要看你如何定义。

  任何一个当权者,只要不是傻子,都会选择后者。

  一旦实行,穷苦百姓的压力将会骤减,肩上的担子轻了,也就能养活更多的孩子,人口暴增,生产力提高,形成人口红利。

  而火耗归公,则是又一个补丁,针对基层官员和胥吏,防止他们对百姓上下其手,同样也是为了保证百姓的权益。

  然而,正常情况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的推行很困难,因为这得罪了权贵、富人以及基层胥吏的利益。

  但,刘靖现在推行,却非常简单。

  首先歙州已经被陶雅血腥屠杀一波,世家大族被屠戮一空,剩下的都是些小地主和商贾,翻不起风浪,即便有心抵抗,可在刘靖的大军面前,也不敢表露。

  这年头,拳头大就是硬道理。

  至于官员,本就是杨吴提拔任命,如今死的死,关的关,刘靖打算亲自任命一批。

  而胥吏,则会裁减一批,重新招募一批。

  这些新官员和胥吏,与在丹徒镇时一样,打算启用寒门。

  既是寒门,又是刘靖亲手提拔,自然是和刘靖紧密站在一起,推行起这三项政策来,也将尽心尽责,不会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

  “此法若推行,不出三年,歙州将变成人间仙境。下官代歙州四万余户百姓,拜谢刺史恩德!”

  胡三公掸了掸衣服,郑重地施了一礼。

  这是真正的利民之策,一旦推行,歙州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并非套话,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日子。

  此时此刻,胡三公也终于明白,刘靖为何要设立村办了,显然是为了推行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做铺垫。

  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推行落实,否则就只是空谈。

  不对基层进行把控,根本就没法推行摊丁入亩,下头也只会阳奉阴违。

  刘靖摆摆手,说道:“先别着急谢,本官入主歙州时日太短,且任何政策也非一蹴而就,需脚踏实地,稳步推进,首先要取得歙州百姓的信任。因而,我打算先取消三色杂税,只保留唐廷的两税法!”

  上来就推行摊丁入亩,百姓根本不买你的账。

  你他娘的谁啊?

  况且,百姓大多愚昧,他们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这些政策是好是坏,外加地主、商贾等人暗中煽风点火,故意误导,百姓反而会抵制摊丁入亩这些政策。

  毕竟,他刘靖是外来户,百姓更愿意相信当地的小地主和商贾,他们才是自己人嘛。

  胡三公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抚须道:“歙州百姓苦苛捐杂税久矣,人人都如背负大山,被压的喘不过气,若刺史废除三色杂税,四万余户百姓定然感恩戴德,届时再推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等仁政,百姓将会自发拥护,水到渠成,毫无阻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