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第237章 一颗种子(4/10)

野心”的烈火里!

  一众魏博牙兵的眼中,重新燃起了渴望的火焰。

  ……

  千里之外,洛阳。

  这座昔日东都,如今依旧繁华。

  虽然此前历经战乱,可朱温拆毁长安,强迁百万军民于此,让这座城池重新焕发新生。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吆喝叫卖的百姓和出游的文人、仕女,空气中隐隐弥漫着胭脂水粉的香气。

  南市、东市、西市人满为患,百姓摩肩擦踵。

  立德坊。

  位居宣仁门外街南,距离皇宫仅有一条护城河之隔,有神都第一坊之称,其坊内住户非富即贵。

  梁王府邸,便坐落于立德坊中。

  府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陈设极尽奢华。

  厚重的波斯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大殿深处,踩上去悄无声息。

  香炉里焚着价值千金的龙涎香,烟气袅袅,将整个殿宇都熏得暖意融融。

  侍女们穿着轻薄的纱衣,垂首屏息,走路时裙摆拂过地面,竟是唯一能听到的声响。

  朱温高坐主位,他身形魁梧,面容粗犷,即便穿着象征权势的紫袍,也掩不住那一身从尸山血海里磨砺出的悍匪之气。

  他的手中,正把玩着一封来自江南的密信,信纸的边缘已经被他粗糙的指腹摩挲得微微卷起。

  信是钟匡时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困兽犹斗的绝望与孤注一掷的恳求。

  朱温的脸上挂着一丝玩味的冷笑,那笑容里有嘲弄,有不屑,但更多的,是一种洞悉猎物挣扎的残忍快意。

  “杨渥那厮,看来是把人逼到绝路了。”

  他将信纸随手丢在案上,声音不大,却在大殿中激起沉闷的回响。

  “来人。”

  “传敬先生、李参军入府议事。”

  ……

  不多时,首席谋主敬翔与智囊李振联袂而至。

  两人行至殿中,躬身行礼:“参见大王。”

  “免了。”

  朱温抬了抬下巴,示意亲卫将案上的信件递给二人:“江西来的,且都看看吧。”

  李振率先接过,一目十行,很快便看完了。

  他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拱手道:“大王,此乃天赐良机!”

  敬翔接过信纸,只是平静地扫了一眼,便将信放回托盘,抚须不语,似乎早已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封信的到来。

  朱温对敬翔的反应不以为意,他更感兴趣的是李振的“天赐良机”,他身体微微前倾,问道:“说来听听,有何良机?”

  李振精神一振,侃侃而谈:“回大王,此举于我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一,可阻杨吴坐大。杨吴本就坐拥淮南富庶之地,钱粮甲兵皆为江南之冠。若再让他得了江西,则钱粮人口倍增,实力必然再上一个台阶。届时,他便可据长江天险,成我等心腹大患。一个分裂弱小的南方,才最符合大王的利益。钟匡时这颗钉子,必须让他继续钉在杨吴的背后。”

  “其二,便是大义名分!”

  李振的声音高了几分:“大王即将代唐,正需天下归心。钟匡时虽是丧家之犬,可他毕竟是朝廷册封的镇南军节度使,他今日来投,便是天下藩镇的榜样。能多争取一个,在大义上,便更显名正言顺。此举足以向天下昭示,顺大王者昌,逆大王者亡!”

  朱温听着,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连连点头。李振所言,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既需要实实在在的战略利益,也需要一块“名正言顺”的遮羞布来掩盖自己弑君篡逆的野心。

  他的目光,终于投向了从进门开始就一直沉默的敬翔。

  “那依先生之见,我军当如何出兵?派哪位将军领兵,出多少兵马合适?”

  在朱温看来,既然要救,自然是要出兵的。

  无非是出多出少,打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然而,敬翔闻言,却是微微一笑,缓缓摇了摇头。

  “大王,何须出兵?”

  此言一出,满室皆静。

  就连方才还滔滔不绝的李振,也露出了错愕的神情。不出兵,如何救人?

  不出兵,如何收取那名利双收的好处?

  朱温眉头一挑,粗壮的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

  他没有发怒,只是盯着敬翔,等待着他的下文。

  敬翔不疾不徐地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大舆图前,那上面详细地标注了天下的山川河流与势力划分。

  他的手指,轻轻点在了中原与淮南的交界处,声音沉稳而自信,仿佛在叙说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

  “杨渥此人,大王比臣更清楚。其父杨行密乃一代枭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