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第240章 本王不加九锡,便不得称帝?(3/7)

年的成果,远超预期。

  这盘棋的开局,算是走活了。

  然而,刘靖心中并未有太多轻松。

  开局顺利,不代表全局皆胜。

  历史这面镜子,照出过太多功败垂成的例子。

  他不由得想起史书上的那些开国之主。

  汉高祖刘邦,起于微末,却在鼎定天下后,逼反韩信,赐死彭越,兔死狗烹的戏码上演得淋漓尽致。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屠刀挥向了一同打天下的淮西功臣,胡惟庸、蓝玉两场大狱,血流成河。

  眼前的朱温,更是此中集大成者,其残暴与多疑,毋庸置疑。

  对于他而言,所谓的心腹,不过是顺手的工具,用完即弃,甚至会为了所谓的大义名分,毫不犹豫地将屠刀挥向最忠诚的走狗。

  自己要走的,绝不能是这条老路。

  想要打破这“共患难易,共富贵难”的历史周期律,靠的不能仅仅是君主的个人德行,而必须是制度。

  一套能够明确功过赏罚,让所有人都看到上升渠道,并且相信这套规则不会因君主一人好恶而轻易改变的制度。

  今日这场年会,便是这制度的雏形。

  他要让所有人明白,功劳,是摆在明面上的,赏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如此,才能将所有人的利益与他这艘战船,真正捆绑在一起。

  他将目光投向户曹参军徐二两。

  “徐二两。”

  徐二两立刻起身,强压下心中的激荡,朗声道:“属下在!”

  “户曹的成绩,有目共睹。说说吧,这三万多新增人口,是如何做到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新的一年,你又有何打算?”

  刘靖的问题直接而具体。

  徐二两定了定神,组织了一下语言,恭声回道:“启禀刺史,户曹能有此成绩,全赖主公‘授田安居,减赋兴业’八字方针。”

  “去年一年,我们派出多支宣传队,深入周边各州县,宣传我歙州政策。凡来投者,皆按人头分田,首年免赋,次年减半。”

  “同时,军政府肃清匪患,保障乡里安宁,使得百姓敢于安家落户。”

  ‘以休宁县为例,去年秋,曾有三千余流民自江西而来,本是过境就食,但在见到我歙州百姓家家有田,村村有卫之后,竟无一人离去,全部自愿入籍。”

  “不过困难亦有不少。”

  徐二两话锋一转:“主要在于籍贯核实与土地丈量。流民之中,多有冒领、谎报之事。”

  “为此,户曹联合各县乡老,交叉核实,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才将此事理顺。土地丈量工作量巨大,户曹人手严重不足,多亏了刺史从抽调吏员协助,方才如期完成。”

  “至于新一年的目标。”

  徐二两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光芒:“属下计划,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再吸纳流民两万。同时,完善户籍管理,恢复身份凭由制度,彻底杜绝黑户与流窜作奸犯科之。”

  “好!”

  刘靖颔首赞许:“新增两万,目标不小,但可行。”

  “人手不足的问题,我会让功曹那边从新入籍的读书人中,为你招募一批文吏。”

  “恢复凭由是个好想法,可以先在郡城周边试行,再逐步推开。”

  得到主公的肯定和支持,徐二两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声道:“下官遵命,必不负刺史所托!”

  接下来,仓曹参军张彦起身汇报,他挺着肚子,声音洪亮:“启禀刺史,截至去岁年关,全州官仓存粮共计二十七万石!”

  “另有绢、麻、茶叶等物,折钱约十二万贯,皆已入库封存。下官保证,就算今岁颗粒无收,也足以支撑全州军民一年用度而有余。”

  “很好。”

  刘靖的表情依旧平静,但语气中却透出一丝满意:“二十七万石粮食,是我们的底气。但我要提醒你,仓廪充实,更要防微杜渐。”

  “本官虽已整顿吏治,可财帛动人心,难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硕鼠难消,可有应对之策?”

  张彦心中一凛,连忙道:“主公明鉴,确有此事。上月,便有两名库吏与外商勾结,试图偷盗绢绫。”

  “幸被及时发现,已交由法曹处置。为防此类事件,属下已加强了仓库守卫,并建立了三人轮值、相互监督的制度。”

  “堵不如疏。”

  刘靖摇了摇头:“我让你管的,不只是仓库,更是经济。新的一年,仓曹的任务有三。”

  “其一,建立常平仓制度,调控粮价,防止粮商囤积居奇。”

  “其二,协调后勤,优先保障军需。”

  “其三,拿出三万石粮食,作为预备,随时准备开仓赈济,以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