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第246章 弹道,也是道!(5/7)

也极为出众。

  刘靖的目光首先落在仓曹参军张彦身上。

  张彦为人老成持重,做事一丝不苟。

  “张参军,郡中粮仓储备如何?”

  张彦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朗声回道:“回禀刺史,自大人推行‘均田令’、严打屯粮劣绅以来,我歙州官仓日渐充盈。”

  “截至昨日,郡城及各县官仓,共计存粮二十七万石。另有草料、麦麸等十余万石。足以支应全郡军民一年之用,尚有富余。”

  这个数字,让刘靖满意地点了点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充足的粮食,是他敢于发动战争的最大底气。

  他当即下令:“张彦,你即刻从仓中调拨十万石粮草以及三万石草料,分作军粮与民食两类,做好标记。”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一旁的徐二两。

  “徐二两,你配合张彦,以‘疏通河道、兴修官道’为由,在郡城及左近各县,公开征召民夫。”

  “记住,工钱要给足,伙食要管够。务必将这批粮草分批次,昼夜不停,悄悄运往婺源县的指定地点囤积,不得有误,更不可泄露真实意图。”

  既然已经通过内线得知危全讽即将动兵,他自然要早做准备。

  婺源县位于歙州西境,与饶州接壤,是绝佳的出兵前线基地。

  届时,只要钟匡时的求援信一到,他囤积在婺源的兵马粮草,便能立即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那危全讽一个措手不及。

  “下官遵命!”

  徐二两与张彦对视一眼,心中虽有惊涛骇浪,面上却不动声色。

  他们很清楚,刺史大人如此大规模地调动粮草,必有深意。

  这恐怕是要有大动作了。

  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不多问一句。

  待二人领命离去后,刘靖又看向最后一位,兵曹参军华瑞。

  “华参军,我让你督造的讲武堂,修建得如何了?”

  华瑞躬身答道:“回禀刺史,讲武堂工程进展顺利。主体院墙、校场、营房、讲堂均已完工,目前工匠们正在进行屋瓦铺设与内部修缮,预计再有月余,便可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刘靖听罢,看了眼窗外晴朗的天气,心中一动,决定亲自去视察一番。

  讲武堂设在郡城西郊,相距不过两三里路。

  之所以不设在城内,一则是城中寸土寸金,实在寻不到这么大一块完整的空地来兴建军校。

  二则,讲武堂乃是为他培养基层与中层军官的摇篮,设在城外清净之地,也能让那些从行伍中选拔出来的丘八们收收心,免得被城里的花花世界、酒肆勾栏扰了心神,耽误学业。

  一行人快马加鞭,很快便抵达了目的地。

  只见原先的一片旷野之上,一座气势恢宏的崭新院落已拔地而起。

  高大的围墙圈起了数百亩土地,里面屋舍俨然,道路齐整。

  宽阔得足以容纳数千人同时操练的黄土大操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营房,以及居于正中的讲武主堂,都已经修建得差不多了。

  工地上,数千名民夫与工匠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喊号声、锤打声、锯木声此起彼伏。

  刘靖在华瑞的陪同下,在工地里仔细参观了一阵,对工程的进度与质量都十分满意,又勉励了众人几句,随即离去。

  回到府衙公舍,他心潮澎湃,从书案下层翻出那本他亲手撰写,却尚未完成的《军校构架与课程纲要》,就着窗外的日光,提笔继续书写起来。

  在他长远的计划中,讲武堂,将是他未来赖以征战天下的核心支柱。

  他计划中的军校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块。

  文化课、专业课,以及最重要的思想教育课。

  文化课,他不求把这帮大字不识一个的丘八们培养成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儒将,但最起码的,要能读书会写,能看懂军令文书,能写简单的战场报告。

  最基本的加减乘除,也必须熟练掌握,这样才能计算粮草消耗,统计兵员伤亡。

  这块不难解决,从歙州城里聘请几个生活困顿的落魄读书人来当教习即可,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也为军校注入了文气。

  专业课,则最为复杂,需要学的东西极多。

  小到个人武艺、队列操练、军械保养,大到排兵布阵、安营扎寨、侦察斥候。

  如何在山地、水网、平原等不同环境下行军作战,如何守城,如何攻城,如何计算抛石机的射角,如何应对敌军的火攻、水淹……这些都是关乎生死的实战学问。

  这方面的课程,刘靖暂时只能安排一些军中经验丰富的百战老兵,如庄二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