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生存指南

第41章 朱瞻墉就藩?(二合一)(3/3)

人,如同汉王府,那是百姓想象不到的奢华。

 只要不侵占百姓土地,朝廷不管士绅做什么。

 朱高燧有把狩场买下的想法,可传到他父皇耳中,恐怕会彻查他银子的来路,得不偿失。

 “丝绸卖出去了吗?”

 “赵王殿下,采买的丝绸太多了,京城本就不缺丝绸,如若不然借汉王殿下的银两,等送到茶马易市交易后,再还给汉王殿下。”属官小声出主意。

 朱高燧冷哼一声:“这些都是用军饷买的,父皇能让本王送去北平?降两万两出售,这两万两,用本王的银两补上,入他娘的!心疼死本王了!”

 “王爷,我们就这样回京城?”

 “当然不会!”

 朱高燧给至亲至爱的侄儿准备了一份大礼。

 几天过后,含泪卖完二十万两丝绸,待脸上浮肿消退一些,朱高燧终于进宫,来到文渊阁。

 此刻文渊阁中,陪同在朱棣身后,有朱高炽,解缙,吴中,张辅和丘福,听闻农事已完全编成,不敢置信,特意来看。

 “皇祖,上回孙臣修撰了稻种,现在麦、菽、粱、麻的耕种之法,时令,虫害也全编修出来了。”朱瞻墉道。

 朱棣翻看几本典册。

 他给朱高炽三年,但如今一年下来,最重要的农事就编修完成了,地方百姓亟需这样的典册。

 其实,永乐大典编修很快,只是需一遍遍修订,最终才定稿,才耗费六年。

 朱棣合上册本,疑惑抬头:“你编修的?”

 这也太快了。

 解缙几人也面面相觑,需知一天写上五千字便算多了,往往彻夜勤耕不辍,官员才能写出一篇万言疏奏。

 “不是,孙臣补足了文渊阁的空缺之处,唐、汉、宋有工部司农官修撰,孙臣只是补上先秦、元、明的,整合成一册。”朱瞻墉坦诚,查漏补缺花费几日功夫。

 朱棣侧头看向朱高炽:“此事办的不错。”

 吴中长松一口气,文渊阁缮书官听到也是同样的心情。

 朱瞻墉对着朱棣道:“那孙臣告退了。”

 朱棣点点头,朱瞻墉在百官的目光下退出文渊阁。

 朱高燧神色复杂。

 这几日在狩场狩猎得很尽兴,猎了大半花鹿,终于收拾起晦暗的心情,心思变得清晰起来:

 “父皇,百姓不晓得耕种的时令,以致收成不足抵纳税赋,饥民流窜,儿臣听河南百姓旧租未了,新债又添,无奈之下,只好卖黄犊,甚至卖儿……如此,天下亟需推农令!如何推?自然需劝农书来教化百姓,瞻墉竟编撰出农事,这小子油滑得很,将来有出息。”

 朱高燧躬身,继续道:“不如封瞻墉为郡王,治理河南?”

 吴中愣住了。

 虽然猜到朱高燧不甘离开京城,可替朱瞻墉请封,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无从挑剔,人家给你请赏总不能说人家有坏心思吧?

 可问题出就出在这里,若朱瞻墉是真封了河南郡王,就要离京去就封。

 朱高燧躬身:“父皇,河南百姓肥沃之田,一年只种一季稻苗,很少有人种麦,却地方广袤,在山乡陆地,岂不是还能种麦、豆、桑、麻,百姓勤劳有余,不肯空闲,却不懂治田,儿臣也看不过去了,瞻墉能修撰农事典册,河南正需要这样的人治理啊!”

 瞻墉还这般小,老二几十岁的人了,还赖在京城呢,他娘的,怎么也轮不到瞻墉头上。

 “父皇……”

 朱高炽正欲说话,却被旁边的吴中拉了拉袖子。

 疏奏上屡屡传来,河南不是旱灾便是虫灾,朱高燧所言俱是事实,主要是黄河常泛滥,元末时朝廷曾组织百姓疏通黄河,河没疏浚,却逼反了天下百姓。

 此后,朱元璋和朱棣也不敢轻言疏浚黄河。

 屡屡被淹。

 流民难户日积月累,也渐渐多了起来。

 此时,需一人站出来替朱瞻墉说话。

 “臣窃以为,河南百姓根结不在于此,陛下也知晓,凡丰收之际便是黄河泛滥之时,旱入涝出,河水灌田,纵然是派瞻墉殿下去,也无济于事。”声音清朗。

 众人循声望去。

 发现说话的人,是英国公张辅,张辅躬身:“臣虽不治郡县,可听手下的将领说起过那里,朝廷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性命,关键不在于瞻墉殿下啊。”

 wap.

 /108/108716/2859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