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喜讯(2/3)
编史书,这不仅是件荣誉,同样也是一个政治任务。
稍微有点差池,或者立场有些偏移,被皇帝看不上眼,那就出了大事。
精神压力是极大的。荚
所幸完工了,还不得回去好好休整?
话一到这,所有人都感觉到精疲力竭,都想尽快的回家睡一觉。
顾炎武并不缺钱,而且担任史官后,朝廷自然发放了俸禄。
绍武朝的新俸禄优厚,自然让他衣食无忧。
故而,他租了个二进小院子,住着一家人和学生,倒是也其乐融融。
刚坐着马车回到家中,就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荚
黄宗羲穿着长袍,带着方巾,犹如一个老儒生,脸上的书卷气不减分毫,但又贫,多添了几分官色。
顾炎武瞅着他神采飞扬,倒是不由得笑道。
黄宗羲揽着其胳膊,向院内走去:
只见他嘴唇一翘,胡须腾起,几乎快戳到了鼻孔:荚
顾炎武虽然远离了朝廷,但到底也是读书人,对于朝廷的官职倒是清楚的很。
太仆寺卿,从三品衔。
被誉为小九卿。
如今侍郎为从二
品,尚书为正二品,其再往上爬,那就是八部侍郎了。
无论是哪一部,对于读书人来说,可谓是直接迈进了权力中心。
在前朝,小九卿职权太小,一直是养老摸鱼的地方,而在如今的绍武朝,却是踏板。
甚至官场上流传:地方劳累过多,在小九卿任上休息,顺便熟识官场。荚
实际上,却是继续磨砺其心志。
如今八部侍郎,七成都是小九卿担任,可谓是前途远大。
黄宗羲自然是骄傲的很。
顾炎武叹道:
黄宗羲感慨道。
荚
黄宗羲翻了个白眼:
说到这,黄宗羲无奈道:
听得其言语,顾炎武才恍然。
原来在安西,由于北疆和南疆地域和文化,乃至于人种差异,故而安西选择分而治之的手段。
换句话来说,名为一省,实际上却是两省。荚
北官南任,南官北任,互相参杂,从而维护大明的统治。
没办法,相较于蒙古人和叶尔羌人,汉人实在是太少了,不得不大小相制。
也如此,安西省由两个布政使处理民政,算得上是稀奇的。
当然,按察使、学正等,都是一个。
由于治民手段高明,再加上进士出身,所以得到吏部的看好,直接入京为官。
黄宗羲与顾炎武坐下。荚
他神情复杂道:
顾炎武莞尔而笑。
吃尽了苦头,黄宗羲才回到北京。
但是,却发现,早在他两个月前,郑森这家伙,就已经担任兵部侍郎了。
黄宗羲得知时,差点背过气去。
但没办法,郑森的勋贵出身,再加上其受皇帝宠幸,得以出使琉球群岛,从而为大明多了一个琉球府。
这般功勋,让他的底蕴愈发的雄厚。荚
知府,分守道,按察使,兵部侍郎,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
黄宗羲点头:
言罢,两人互诉这些年来的事情,倒是越聊越热闹。
顾炎武郑重道:
黄宗羲先是一惊,然后迫不及待地问道:
荚
顾炎武摇头苦笑:
很显然,如今这般闲适的生活,让他冷却了为官的心思。
黄宗羲还要再劝,但顾炎武却直接道:
六十致仕,这是官场明规则。
但潜规则是,四品以下的官吏,五十岁左右就要求其致仕了。
年纪
那么大,学习能力就弱,等观政结束,怕不是直接嗝屁了。
甚至在会试中,年岁超过四十的考生,除非文章非常出色,分数高,不然的话就是直接罢黜。荚
虽然略显残忍,但对于官场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而致仕对于八部堂官,内阁阁老们来说,等若于无。
一般情况下,皇帝必然是要留用的,他们还能干几年。
臣子这玩意,新不如旧,信任这玩意儿可不好培养。
等到天擦黑时,一辆马车停靠在宅门外。
随后,王夫之那张留有疤痕的脸,就印入两人眼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