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法》

第四百七十七章迁都(1/2)

  大明城,深宫之中。

  灯火通明,守卫如笔直长枪纹丝不动,静的可怕。

  值夜的太监、宫女小心翼翼,走路无风。

  王秦批阅完一大堆的奏章,略显疲惫的揉了揉眼睛,多年如一日的他已经习惯了在深夜里批阅奏章,然后直接在身后的榻上小憩一会,参加早朝。

  早朝结束,还要同内阁商议一些重要事宜,在这之后,还要接见一些从外地到京述职的官员,有时忙的早饭、午饭都没时间吃。

  直到现在,王秦都没有午饭的习惯,穷苦百姓,一天只有两顿,哪有午饭一说,想到这里,王秦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民生大事,关系国家社稷,民是水,君是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一日,一名外地入京的官员,多次向王秦呈奏,希望可以面君。

  外地入京的官员,七品以上,才有机会面君,而这名官员,只有八品,只是一名芝麻绿豆的小官。

  按惯例,是没有资格面君的,在吏部走一趟,就可以离开了。

  但他心怀大事,一个劲的赖在吏部不肯走,执意要面君。

  吏部的官员拗不过他,便向皇帝呈报了此事。

  王秦对待官员,速来一视同仁,并不以职位高低,而有轻视或怠慢。

  如今的天下,早已不是门阀世家的天下,而是寒门崛起的时代,只要有才能,皆有出头的可能。

  王秦自己也是出于微末,从荒莽中奋起。

  有些人只会是一时蒙尘。

  见此人铁了心要面君,王秦倒是有些好奇,便安排时间,接见了他。

  面君者,姓刘名元,卢县执掌刑狱的典史,官职虽末,却有远大理想,认为当今天子开明,国家一片光明,必有他施展才华的空间。

  得到传召,刘元有些忐忑,走进这幽深的皇宫,心中没来由的颤动了一下。

  压迫是他的第一感觉,像是无形中在他身上上了一道枷锁。

  王秦见到刘元二十多岁模样,点了点头,刘元行过大礼,王秦示意他不必拘束,让他说明来意。

  刘元也不含糊,直接说道:“卑职是来劝陛下迁都的。”

  迁都……

  王秦脑袋有些懵,这人还真是异想天开,自古以来迁都是何等大事,国家的都城,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还是军事、经济、文化的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在的大汉都城,王秦经营的可谓是稳若泰山,不仅有沧江之险,还有重兵把手,是目前天下间最繁华的城池。

  如果此时迁都,不仅会损害无数人的利益,还有可能动伤国本。

  待天下大定几年后,王秦才会考虑迁都的问题,魏国的西京,才是国都的最佳之选。

  至于眼下,魏国仍在苟延残喘,西京还不在大汉之手,谈何迁都。

  就算打下了魏国,迁都也需时日。

  刘元道:“我知道天下人的眼中,真正的帝都自古以来只有一个西京,但时移世易,我认为天下的重心已经发生转移,陛下要想天下稳固,当迁都至天下中心。”

  “何为天下中心?”

  王秦不觉有些荒缪,他开始觉得接见刘元,纯属浪费时间。

  刘元道:“魏国与亡赵交接之地,江北往西百里的洛城正是天下核心!”

  “若迁都于洛,不仅可使江山稳固,还可更易集中力量,消灭残魏、沙罗,北定草原!”

  王秦没有段然否决,而是眯上眼睛,仔细的想了一会。

  刘元的话,不无道理。

  洛城方圆百里皆是平原,是天下往来的中枢,如果不是战事,洛城的潜力不可限量。

  最重要的是,因为眼下的都城离前线颇远,导致各方面的运输、传达都不是很通畅。

  虽然离前线近了点,但更有利于王秦和朝廷对战争做出判断和支援。

  王秦对刘元道:“迁都自古以来都是大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明日我会在早朝上询问群臣,内阁也会讨论,你先下去吧。”

  刘元有些失意,可转念一想,皇帝能接见他,这至少是个不错的开头啊。

  更何况迁都确是一件大事,皇帝要考量的事情太多太多,不可能因为他这个人微言轻的人而头脑发热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

  还能拿到朝堂上讨论,已然说明了对他提议的重视。

  刘元这么一想,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皇宫。

  次日。

  王秦询问大臣,迁都洛城如何?

  大臣们错愕不已,只要天下大定,迁都去西京是八九不离十的,可是眼下迁都洛城是什么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