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入戏太深(2/4)
我辛辛苦苦,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回来,还是成为你们眼中钉了呀。
这是逼着我跟我的师兄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佑樘道:“唐卿家是奉朕的皇命,前去朝鲜出使,且去了两次,先是协同朝鲜之兵,固守于海西女真的多壁城,坚守数月为此战奠定胜局,后又出使质问朝鲜主李对战事的懈怠和荒驰,以此引来朝鲜主臣的拨乱反正,他何错之有啊?”
别说是想追究秉宽了,就算是想追究秉宽身边唐寅的“过错”,你们也休想。
唐寅帮朴元宗造反,甚至是主导了造反,听起来是有点不仁不义,可能将大明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问题是人家搞成了,现在朝鲜新国主对大明都是俯首帖耳的,这就是功劳。
你们这些大臣就喜欢瞎逼逼,朕不想听。
“着令。”朱佑樘道,“吏部于唐寅考核中,官职加一等,置渤海巡抚叙用。”
吏部尚书屠滽走出来问询道:“陛下,不知渤海巡抚职责为何?”
朱佑樘道:“朕准备于渤海设置船厂,造海船船只,是为东南靖海之用,造船期间当有人督办此事,便以唐寅为户部员外郎、渤海巡抚,加右佥都御史。诸位卿家可有何异议?”
户部尚书周经道:“陛下,造船之事靡费过多,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用度方面,就无须诸位卿家担心了。”朱佑樘道,“人员和用度,都由唐寅自行去筹措,只需调京营一千将士配合其事便可。”
给了唐寅一千京营兵马,再稍微给点银子当启动资金,就让唐寅自己去生造个衙门,搞什么渤海巡抚衙门。
这于在场大臣听来,皇帝的思路有点跳脱,他们也都知道这件事很可能来自于张周的提议,但背后潜藏着什么,却没人知晓。
大白天都睡醒了,怎么还搞一些梦游的事情?
你张秉宽下一步不会又想针对于谁了吧?
“至于秉宽……莱国公。”
在场本来还有很多人准备反对设置什么渤海巡抚,但听到朱佑樘这番话,所有人又都屏气凝神。
什么渤海巡抚的,只要把张周给搞下去了,一切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推翻。
关键不在于唐寅去当什么巡抚,而在于让张周早点从朝堂混蛋。
“陛下!”
就在文臣都屏气凝神,言官也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西班武勋之首的张懋突然走出来。
在场很多人都觉得,你张老头今天太不知分寸了吧?
朱佑樘打量着张懋道:“英国公,你有事吗?”
张懋道:“老臣从钦天监监正口中得知,未来几日,京师之中或有灾劫发生,而矛头直指陛下器重莱国公之事,或遭来天意反噬,还请陛下以苍生为重,听天意而勿要再宠信奸臣。”
“啊!?”
朝堂之内一片哗然。
……
……
张懋的突然冒头,本来是为人所不耻的,文臣瞧不上武勋,不觉得张懋在这种时候能帮上什么忙。
但他所说的话……
却好像显示出,他张某人也算是大明朝“铁骨铮铮”的大铮臣了。
朱佑樘皱眉道:“英国公,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张懋道:“老臣知晓。”
随即,张懋将目光落到先前跟朝鲜使节一起到来,并立在文臣和武勋之间,显得很碍眼的张周身上,一本正经道,“老臣对于莱国公过去的作为,也是佩服不已,但人必定无法胜天,若人力总以天意而为之,事总以天意而为借口,屡屡借助天意来成人事,那必当是会遭遇到天谴的。”
“英国公!”
朱佑樘似乎是生气了,连语调都变得强硬起来,现场的氛围突然变得很压抑。
在场的文臣也感觉到,如果先前他们是由他们出来参劾张周的话,那得到的待遇也不会比张懋更好。
或者说,皇帝的怒气,看似是对张懋撒的,其实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警告。
“朕不管秉宽治事,用的是天意还是人情,再或是雄韬武略,至少他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如果以此来说他所作所为会遭遇到天谴,实在是无稽之谈,你让朕如何能信?”
朱佑樘说话之间,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
这演技……
张周看了都要佩服几分。
张周想说,陛下咱淡定一点,都知道张老头不是在扯谎,他的确是这么听的也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信的,咱也就别整那些玄乎的,直接上正餐就行。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灾异之事自古有之,不可尽信,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