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四十章 讲原则无仕途(2/4)

道:“不知道,应该是在海外,听说他已经去江南筹备造船的事了,想必是为了此事。”

  杨一清颇感意外道:“莱国公去南方造船,目的是为了找寻粮食作物?”

  这有点颠覆杨一清人生观的意思。

  张周去东南沿海造船,打着靖海的名义,暗中却说是要跟南洋通商,朝野上下根本没人能看懂张周要做什么,只有朱凤大概了解张周的为人,跟张周深谈过一些事,才能说出如此“秘辛”。

  “我也不知道。”朱凤有几分沮丧,“以前他有什么事,总喜欢带着我,但最近却总跟我不走一条道。不过这也好,我就想回南京。”

  又来。

  杨一清道:“早早休息,明日动身走。既然陛下让你早些回京,必定有重要的差事安排,宁夏的防务你不必挂怀了,这边各关隘、城塞皆都能完成自守。”

  朱凤道:“杨中丞,如果有机会,你去京师,去拜望一下张兄吧。”

  “什么?”杨一清皱眉。

  朱凤抿了抿嘴,显得有些羞怯道:“不知为何,我觉得杨中丞的能力很高,但所用的方法应该是不太对的,陛下要的是大明将士能冲杀出去,未必需要人多,可能几千人就够了。因为我真见识过燧石铳,还有火炮……哦对了,我听说新建伯带的六千兵马,也没有带重炮,就只是用很轻便的火炮,就把鞑靼人打得满地找牙。”

  杨一清眉头深锁道:“你想让我去跟莱国公求教战略之策?”

  “不是。”朱凤道,“我希望能把杨中丞引介给张兄。”

  杨一清一听就知道这小子异想天开。

  自己是传统派系的,朱凤居然想把自己拉到张周的新派系中?

  难道我杨应宁不要面子的?

  我本身也并不瞅上升渠道,而且我也不擅长与人巴结,你小子凭什么认为,我需要靠张周这棵大树,才能在朝中立足呢?

  朱凤道:“我一直都觉得,英雄必定惜英雄,只有张兄这样的能人,才能让杨中丞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未来大明要平草原时,也只有深知张兄兵法韬略的人,才能带兵进草原,建功立业让大明上下为之倚重。杨中丞,如果我说得不中听,你就当我是酒后之言,我敬你三杯,当作感谢你多日来的提携。”

  ……

  ……

  朱凤的话,当时在杨一清心中并未激起涟漪。

  但等朱凤走之后,杨一清自己也因为多喝了几杯,回到卧房之后,回想到朱凤所说的话,突然感慨万千。

  他回到书房,却是一直到半夜,酒都快醒了,还是一点困意都没有。

  “老爷,醒酒茶还要送吗?”

  这次来的并不是幕宾或是属官,只是杨家的家仆。

  杨一清道:“不必送了,给端杯热茶过来就可。”

  “是。”老仆推出去。

  过了许久,巡抚衙门的一名名叫宋立言的进来送文书,本是直接送到书吏房便可,见到这边灯还亮着,给亲自送到了门口。

  杨一清打开门,把文书接过,看完后才知道是秦纮令宁夏统计本年度秋粮上缴的情况,并填补延绥所用,顺带为延绥修造堡垒之事而筹措人手的。

  杨一清心情烦躁道:“此战宁夏损兵折将,秋粮征缴上来尚且不足往年的八成,便如此,不以灾年上报,还要多摊派杂役等事,过去的力夫甚至还要自带口粮……饿死人该当如何?”

  宋立言道:“杨中丞可以直接跟秦老制台上奏,提出如今的为难。”

  “嗯。”

  杨一清当然要反对秦纮给宁夏所出的难题。

  宋立言见杨一清有意要写什么东西去跟秦纮争辩,知道这不适合自己留下,他赶紧行礼后准备离开。

  但杨一清连笔都没拿,便又突然转换语气道:“但若是三边各处都奉调,唯独宁夏不调人手和钱粮过去,便显得宁夏太过于特殊了。这两日再商讨后,先行调人过去。”

  宋立言看到杨一清如此的转变,也有点不解了。

  刚才还义愤填膺要为宁夏军民说话,怎么一扭脸就准备屈从了?

  “下去吧。”杨一清道。

  宋立言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出门的时候还在想,不会是这位杨中丞把我当成秦制台的人,觉得我是在监督他,所以故意不在我面前表露?

  可我跟秦制台压根就不认识,杨中丞的防备之心从何而来呢?

  杨一清的转变,对宋立言来说很难理解。

  杨一清自己很明白,他在朝中已经有点难以“立处”了。

  宁夏的战事,自己是不用背黑锅,但问题是皇帝的褒奖更让他立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自己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