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四十章 讲原则无仕途(3/4)

后还想在朝中有机会上位,就必须要找靠山。

  要么张周,要么秦纮,或者是朝中什么人。

  秦纮人是老了点,但秦纮在朝中还是有点人脉的……

  他又想到朱凤所说的话……如果未来张周要带兵进草原,自己不是张周的人,那冲锋陷阵论功行赏有自己的份儿吗?

  王守仁都已经当宣大总制了,人家才出道几年?自己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少年了?

  难得现在那个二百五一样的朱凤,居然还“欣赏”自己,要替自己去引介,自己就这么推掉他的好意?

  就算自己再有能力,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啊。

  ……

  ……

  本来杨一清是不打算去送朱凤的。

  可因为有当夜的事,第二天一早,杨一清还是亲自去为朱凤饯行,甚至还送他出城。

  朱凤倒是很高兴,朱家二少是个知道“感恩”的人,他觉得杨一清在治军问题上,是对自己严厉了一点,但他骨子里觉得只有严厉的将帅才能带出牛逼的军队,诸如王守仁就是个讲求军纪严明的主帅。

  而现在自己卸任时,杨一清就体现出了对自己的关怀,这说明杨一清并没有因为私心而对自己严厉。

  那杨一清就是个公私分明的“好人”。

  “杨中丞,山长水远,相信我们还会有再见之期的。”朱凤笑着拱手道。

  杨一清本还想跟朱凤探讨一下,那个“研武堂”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以让自己确定是否有必要往张周身边靠拢。

  但朱凤好像忘记昨天还说了这件事,当即便要上马离开了。

  朱凤不提,杨一清也就不好意思开口。

  朱凤上马之后,走出一段路,突然想到什么,又勒转马首回到杨一清面前,下马道:“杨中丞,那我就去跟张兄提及你的本事了,我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沙场建功立业。”

  杨一清心说,我是来直接同意的吗?

  或者说,我是那么没原则的人吗?

  但这会,他也就未置可否,等于说是给了朱凤模棱两可的答案。

  朱凤则重新上马离开。

  等人走了,杨一清这边才有一堆人上来,有人问道:“安边侯怎突然又折回来?杨中丞,可是有跟您提过什么?”

  “没有。”杨一清道,“安边侯一走,宁夏少了一尊门神,以后可要诸位多加费神了。”

  众官员面色轻松愉悦。

  偏关和宁远两战,的确是把朱凤给“造神”了,甚至之后朱凤表现也中规中矩,但宁夏一战算是把朱凤彻底从神坛上拉下来了。

  现在公认大明的门神,当然是除了张周以外的,自然是目前的新建伯王守仁。

  就算是比杀敌数量,王守仁也是充分领先,而且王守仁是进士出身,也是出身名门,怎么看都比吊儿郎当的朱凤靠谱。

  ……

  ……

  张周一行,在十一月中旬,才进入到山东地面。

  这一路走得并不太顺,主要是走陆路,加上皇帝派人来通知,宁王可能会派人对他和朱厚照不利,也不能连夜赶路,加上沿途稍微有些应酬,北上就没那么顺了。

  这天在驿馆下榻之后,驿馆内外的人都换上了锦衣卫的。

  连食材都是重新去采办。

  杨鹏到了张周的房间,给张周送来一份公函,张周打开才知道是东厂番子已将钟陵王朱觐锥押送出江西的消息。

  “宁王对此有所不满,但他并未对钟陵王说情,还说要依法追究,但据说又在联合几名藩主,想就张师您过去所做之种种,对您行参劾之事。”

  杨鹏道,“当然您可以不在意,但有些事就怕是积少成多,积毁销骨。”

  张周笑道:“你直接说三人成虎就挺好。”

  杨鹏问道:“如今山东地面,江西的官员比较多,您也要小心一些。”

  “没事。”张周继续在笑。

  山东地面上江西的官员多,主要是之前山东左布政使李士实是江西南昌人,在大明官场,乡党那绝对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

  虽然未来李士实是宁王叛乱的主要谋划者,但在李士实当官时,跟宁王派系没什么往来,再加上朱宸濠当上宁王日短,也没机会接触到李士实这样已经做到刑部右侍郎级别的朝中高官……或者说,朱宸濠还不敢这么张扬。

  杨鹏道:“东厂听说了一些风头,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张周道。

  杨鹏为难道:“据说宁藩在各处都有财库,且很多都不在江西,但这也只是小道消息在流传,目前还查不到。”

  张周笑道:“你不会是想让我帮你算算吧?”

  “并无此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