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

第124章:造反而已,多大点事儿啊(5/6)

凝重有力:

  “昔日高皇帝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朕既为高皇帝之后,今日也与交趾百姓,约定三事。”

  “其一,人人有田耕。”

  “其二,人人有衣穿。”

  “其三,人人有屋住。”

  百姓们愣了一愣,前文还是没听太懂,高皇帝,咸阳,盗抵罪又是个什么罪?

  但后面那三句直白到不行的话,却是每个人都听懂了。

  “陛下万岁!”

  “大汉万年!”

  百姓们跟着喊了起来,当即就有人也不休息了,埋头到地里,继续干活。

  此间事了,陈伏甲却是来到刘恪身边,道:

  “陛下,这人人有田耕,倒是好说,可这穿、住”

  很难,太难了。

  其实就是这有田耕,都是艰难万分。

  如果不是在交趾国这种番邦小国之内,说不定现在都成不了事。

  刘恪听候,却是漫不经心的回望了眼田间,满不在乎道:

  “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敢不敢想,是另一回事,如果连想都不敢想,又怎么会去做?”

  “有时候啊,这大胆的想法和憧憬,反而更能推动人去行动。”

  画饼就得画大点,当皇帝的人,口气大点有什么问题?

  指着前方说有梅林,显得小家子气兮兮的。

  找着方向尽力而为就行,就算没达成,难不成还有人敢指着他鼻子说食言?

  好吧,陈伏甲不多做纠结,只是望着被踢开的“人人有田耕”功德箱,有些遗憾:

  “陛下,民间已有献粮之意,陛下为何不取?”

  用股筹换取琼州百姓支持,就攒足了出兵粮草,对交趾百姓都不需要股筹,怎么就不要了呢?

  可不是什么皇帝都对百姓这么有号召力的啊!

  刘恪只是摇头,道:

  “百姓足,则天下足,天下足,则君足。”

  他固然是因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身份低微的群体有着匪夷所思的号召力。

  但也不代表滥用。

  人都消耗完了,他去号召谁?

  果真如此吗?

  陈伏甲也不确定是否如此,皇帝似乎因为生长于民间,对百姓格外看重。

  不过就目前来说,不额外取用民间粮草,无法扩军,后续北进,极有可能导致兵力不足。

  到时候,面对张议平所率交趾大军,汉军并不能保证稳胜。

  不过这样也能让交趾民间更稳定,再宣扬一波,又是笼络一波人心。

  有得有失,各有各的好,倒也不是不行。

  既然皇帝已经做了决定,必然有其一番用意。

  陈伏甲没多想,又去继续穿行于田野之中。

  这世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苦难。

  有人开个头,就能说得人们共情。

  而那些农人、流民,就此在陈伏甲的巧言之下,各自抱头痛哭,而后更是感念大汉朝廷,齐齐爆发出陛下万岁的声音。

  刘恪乐得如此,田分出去了,满足一点点虚荣心,没问题吧?

  而且人民的声音越大,豪族就越怕,迫降交趾,也就更有把握。

  尽管他登基以来,就打了不少硬仗,但硬打是下下之策。

  打完之后,一块没有生机的烂地,要来做什么呢?

  “报,陛下,琼州急报!!”

  “急报??”

  心中微微有些自得的刘恪,猛然间变了神色。

  琼州急报,难道是后方出了问题?

  “速速呈上。”

  刘恪打开奏疏,从力道十足又不乏优雅的字迹上,就能认出,是箫元常亲手所书。

  能让这么个后勤大管家,亲自写信来报,说明着实是出大问题了。

  难道是琼州的世家,听说他在交趾国打豪族分田地,人人自危,感到不安,从而发起叛乱了?

  不对啊,消息哪能传得这么快?

  就算真叛乱了,没有外援,只凭借世家大族,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以留守在琼州的贾无忌、箫元常、魏季舒、廉汉升的能力,足够守住后方。

  更何况还有何坤从中周旋,以及到处打野机械降神的赵宁。

  难道是东胡八部之中,某一部出兵了?

  或者东胡大可汗亲征?

  刘恪心里火急火燎,却又只能耐着性子,一字一句看下去。

  看完之后,眉头一松。

  “朕还当多大事呢,就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