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276章、目瞪口呆收割器(3/4)

》,但以后也许还有家信、有新的人家。

  七十三号签牌在站里账册上记录的送的东西越多,他的工钱就会越多。

  方三虎并不想后面有的新的地方要送就不认识人家、不认识上面的字、总需要去请教站里的教字秀才。

  这字还是要多认识一些。

  一路奔到自己负责的地方,方三虎直奔国子监。

  负责签收的自然是门房,但这门房虽然得到过祭酒交待、也见过方三虎本人,现在却也犯了难:“还要签收?我又写不来字,也担不了这干系。你先候着,我看看典簿在不在。”

  方三虎没办法,只能先在这里等着。

  有进出的监生看到了他,被他奇特的打扮所吸引。

  “驿?”有人颇为有趣地说道,“如今驿卒换了新装束?”

  “区区驿卒,竟也戴上了逍遥巾?只是这逍遥巾如大山压顶,不得逍遥啊。”另一人颇为有趣地哈哈笑起来。

  人群中的唐顺之却眼里颇为意外,认真地看了看。

  “应德,伱怎么不走了?”

  唐顺之闻言看向同伴:“忘了一样物事,你们先去,我随后再到。”

  等他们谈笑着离开了,唐顺之走到方三虎面前笑着问:“这位兄台,可是通译局来送报纸的?”

  方三虎与他的地位如隔天渊,面对他的询问有些紧张:“草民正是来送报纸的。”

  “可是找不到典簿?”

  唐顺之何等关注这些新东西?作为监生翘楚,他又常与皇明大学院里的学生、教授往来,知道如今有了通译局,知道那个《嘉靖字典》和简体字,知道报纸。

  这些事,其实并没有瞒着谁。

  像驿站这样牵涉很广的事物要改变了,许多事情其实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只不过尚未正式改变。

  翰林院参与编订简体字的《嘉靖字典》,京城一些士绅也谈论了颇久。

  唐顺之这样明年会试的热门举人、潜力股,更是早已凭借监生的便利认识了其中一个翰林学士。

  再者说了,如今礼部的张子麟对他颇为赏识,唐顺之还未高中出仕,其实已经在京城小小扬名了。

  那《嘉靖字典》,他其实有一册手抄稿,已经熟悉了不少字的新写法。

  现在,他很想第一时间看看这一份新出的报纸。

  知道了方三虎在等人签收,唐顺之便开口说道:“徐典簿去宫中内书堂进修了,每日都要到夜前五点……哦不,寅时才回来,你只怕要等很久。”

  果然,这个时候门房回来了:“徐典簿不在,你明日卯时以前再送来吧。”

  方三虎顿时着急,那回去了岂不是要挨训?

  “我代徐典簿签了吧。只是他们送到国子监的,署了名以示收到便可,而后送到徐典簿公厅里便可。”

  唐顺之开口,那门房自然认得他这个国子监里明年高中呼声很高的监生。

  他想着只要有人担干系,何必得罪他?

  “有唐老爷签收,自然可以。”

  费了这一番周折,方三虎终于把要送到国子监的十份《明报》送了出去,对着唐顺之称谢不已后,欢喜地收好签了字的派单往下一个地方赶去了。

  而在国子监的门房里,唐顺之又说道:“徐典簿还没回来,我在这里先看看。数目不少,你也没干系,可好?”

  “自然,自然!您老是文曲星下凡,小的巴不得能多与您老亲近亲近,带些才气回去熏熏我那不成器的小儿子。”门房满脸是笑,“唐老爷,小的给您沏一壶茶?”

  “那可不敢当。”唐顺之只是笑着,知道他仍旧会沏来一壶茶,而且不会差。

  取了一份《明报》之后,唐顺之首先就微微张了张嘴。

  ……这报纸上的文章,为何却是先从左往右、再从上往下读?

  很显眼,毕竟明报二字最大,它所处的位置就不是右上角,而是左上角。

  其他的标题也同样如此,不是竖排,而是从左至右横排。

  唐顺之琢磨了一下,感觉这里面只怕也有一些深意……暂时想不通,他就先继续强扭着习惯看下去。

  而后嘴巴越张越大。

  国子监“订购”的这十份报纸,除了主管的官员们会看,也会允许监生们传阅、抄阅的。

  唐顺之的第一反应很简单:大明真是要彻底变了。

  当此之时,在西北边镇呆了四年的杨一清刚刚回到京城里,他现在被安排暂时住在了会同馆南馆里。

  刘瑜亲自陪同:“按官吏待遇法,奉命外差的旅宿吏部都已经跟通译局签好了协议,制台在此处署个名便可。”

  杨一清呆呆地看着他。

  刘瑜也有点尴尬:“通译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