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十二章 久违的李家娘子(1/2)

 青溪县府衙。

 陈青兕正在给睦州刺史写信,信写的很长,足足有一千余字,信中内容左右就是一个字“穷”。

 抱怨哭穷。

 这招在这个时代有没有用陈青兕不知道,在后世很有用。

 手机拉黑就电话,电话敷衍就登门。

 也就是这个时代交通不便,来去一趟太费时间,青溪县这里又离不开他,左右得亲自上门,现在只能修书哭穷,短短半月间,这是他写的第三封信了。

 “陈县令!”

 史务滋大步走进屋子,行礼问好。

 陈青兕示意他免礼,将手中毛笔搭在笔架上,问道:“情况如何?没有人不同意让孩子上县学读书吧。”

 经过十日的整理,青溪县的县学正式开办。

 尽管公告已经发出,陈青兕还是让史务滋挨家挨户的去通知,避免有人没有看到,或者有人不理解公告内容。

 史务滋如实道:“对于孩童上学,百姓们并不积极。可听说有免费午餐,还能管饱,没人拒绝的了这种诱惑。还有人想将自己十七八岁的少年一并塞进来。”

 陈青兕会心一笑,这种情况在他预料之中,安排免费午餐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如果没有这免费的午餐,他估计有一半人觉得读书无用,与其花费时间读书,不如跟着一起干琐碎的活,早些当家,减轻家里的负担。

 这并不能怪他们愚昧,而是这个时代普遍现象就是如此。

 陈青兕开办书塾,也不指望这些孩子真能成才,只是让他们未来的人生多一点选择。多认一些字,多懂得一些道理,终究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县里的劳力严重不足,只要有力气的男女都得干活。

 家中有孩子,对于家庭来说就是一种牵累,将孩子交给书塾,能够解放一個家庭的劳力,对现在的青溪县非常重要。

 这种事情,陈青兕自然不能对外说的。

 “需不需要休息一下?”

 陈青兕很客气的问了一句。

 史务滋忙作揖道:“学生不累!”

 他年纪只比陈青兕小两岁,今年刚好及冠,宣州溧阳县人,此次来青溪县有一半是奔着陈青兕来的。

 青溪县消息堵塞,他的两首诗并未传达,但宣州上下早已传遍。

 史务滋及冠游学,第一站便想拜访能够陈青兕,见一见能够作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与“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这样惊世诗句的人,到底是何等人物,正好顺道见一见自己的外祖父。谁料外祖父对这位新上任的陈县令推崇备至,更是直言能在他身旁学个三五月,远胜游学三五载。

 他知自己这个外祖父向来高傲,连最得意的门生石仲览都未能得他如此评价,心中好奇更甚,同意庄敏瑞的建议。

 史务滋跟了陈青兕十余日,根本没得空闲讨论诗句。每日都有不停的活干,就觉得自己跟木偶一样今天去干这个,明天去干那个,累得回到家中倒头就睡。

 可每每睡醒以后,史务滋回顾昨天干的事情,便有一种收获满满的感觉,非常充实,精神十足,“学生”二字也叫的尤为顺口。

 陈青兕很满意史务滋的干劲,对他的办事效率也很赞赏。

 现在的他,操控着府衙的每一号人,所有人办事的能力效率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二十多人,史务滋办事效率并不是最高,悟性却是最好。能够很快理解他的意思,将事情处理的合他心意。

 “那你去处理下萧、古、扈、徐四位东家的矛盾,他们四人都想在县里开酒肆,也都看中了城南的那家酒肆。告诉他们,三年之内,青溪县都不会再有第五家酒肆。青溪县东南西北四面,一人一家,以地段而言。城南最佳,次之城北,再次城东,最差城西。解决的方式也简单,竞标,东南西北四处地方,各有其价,价高者得。”

 青溪县巨富是没有了,却也不全是穷人,还是有一部分人侥幸躲过此番大劫。

 百废待兴的青溪县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巨大的机遇,凭借朝廷免税的机会,做大做强。

 陈青兕理所当然的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得劲的薅羊毛。

 除了绝佳的商铺店面位置以外,还有上好的屋舍,如从杜春斌收缴来的鲁家旧宅,这么好的屋子,靠着县府衙的中心地段,肯定不会送出去的。

 最后都打算以竞标的方式售卖,价高者得,为县里换来经费。

 史务滋这些天早已习惯了这种木偶式的处理事情方式,领命去了。

 边走史务滋边想着事情的解决方式,青溪县的地理位置绝佳,往南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就是杭州钱塘,往东逆流而上是歙州,向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