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种科研人员多少有点犟(2/3)

br>    从科研院校挖人是件极其痛苦的事。

    业内有句话,做农业科研的不一定是匠人,但一定是‘犟’人,就如同茅厕边上的石头,又臭又硬。

    除了通过猎头选聘人才外,郭阳很多时候也得抽空去挖人。

    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嘉禾集团早就不是无名之辈。

    天椒1号助农增收,赤红1号撑起了国产高端蔬菜种子的一片天。

    天玉1号更是成为了今年种业市场的一匹黑马,推广速度前所未见。

    但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郭阳却接连碰壁。

    先是到海南岛,找到了鬓发染霜的程老,他的肤色、身材,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

    郭阳见到他的时候,程老还在地里加代繁育玉米,手臂上被茎叶割出一条条印痕。

    育种基地的环境也简陋,遮不了风,避不了雨,生活上看起来马马虎虎。

    但这位程老却一生醉心于玉米育种,面对一次次升迁、调回大城市的机会,丝毫不动心,甘愿扎根于农村。

    得知郭阳的来意时,程老只是称赞,“天玉1号是好品种,比郑单958强。”

    “把紧凑株型作为研究方向,依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以及群体获得高产,的确是很好的思路。”

    郭阳笑道:“程老,嘉禾现在成立了独立的育种公司,计划在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开展研究,需要你……”

    “打住,打住。”

    “老头子我不懂什么生物技术育种,只知道按紧凑株型的思路,现有的几个育种项目能出成果。”

    “走吧,我虽然对钱感兴趣,但更担心自己将来一事无成。”

    郭阳悠悠的说道,“伱老都选育了二三十个品种了。”

    程老眼睛一瞪,“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代表不了现在和将来。”

    随后就钻进了玉米制种田里。

    郭阳大声说道:“好吧,嘉禾的育种平台会对外开放,到时欢迎你来做试验。”

    “那我老程到时一定来捧捧场子!”程老的声音远远传来。

    这个老毕登!

    其实郭阳邀请程老不是因为他育种有多厉害,都六十多岁了,再厉害能有多厉害。

    但其在育种研究上的管理能力却强悍的紧。

    其所在的研究所在程老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如今固定资产破千万,是全国县级研究所里面的尖子生!

    郭阳默默吐槽,只知道苦哈哈的带着笔和纸在田间地头做记录的老犟种。

    又过了些天,接连遭受拒绝的郭阳,又得到了一条新消息。

    登海种业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梁国在张掖指导玉米制种生产,郭阳又连忙驱车赶到张掖。

    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直接钻到了玉米大田里。

    梁国今年三十四岁,和郭阳年龄差距并不大。

    关于前沿的基因育种、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梁国也有所接触,两人也挺聊得来。

    郭阳感觉到了希望。

    但还没等他高兴呢,又走出来个头戴草帽,穿着普通的白衬衫,老旧的裤腰带,皮肤黝黑的汉子。

    汉子神色不善的盯着郭阳,“好呀,小子,挖人挖到我李灯海头上来了。”

    李灯海?

    郭阳看着眼前地道的农民,很难想象这是登海先锋种业的董事长。

    李登海神色不悦的说道:“我和小梁刚到张掖,郭总转头就来了,这是早有预谋啊!”

    尴尬的笑了笑。

    李灯海被誉为华夏玉米之父,不是高官,却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其培育的掖单13在1989年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

    虽然随后的研究没有产量上的突破,只在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良。

    近几年更是因为经营业绩不佳,和美利坚杜邦先锋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登海先锋。

    但李灯海从一个农民技术员起步,一没国家立项,二没科研经费,更没有成群结队的科研助手,

    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一间,其30年间却培育出了30多个玉米高产品种。

    这样的人无疑是值得尊重的。

    但郭阳可不会因此放弃,“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梁哥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

    李灯海也不愿意放弃亲手培养的干将,何况还是资敌,天玉1号的出现已经让登海种业很难受了。

    “登海才是国内玉米种业的老大,小梁你也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