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53章 多了800万亩良田(2/4)

营模式,但依然有点犹豫。

    小段看他这模样,笑道:“服务费很便宜,比你自己谈肯定划算。”

    邓知想了想,“合作社暂时不缺钱,玉米粮想过一段时间再卖。”

    小段也理解,新粮出来这段时间,一般是粮价低谷期,现在玉米行情又好,惜售是常态。

    这时,合作社的种子订单也有了报价,是天禾接下的。

    邓知这才放下心来。

    买种子这事儿,只要天禾弄妥了,那就肯定没啥问题。

    小段说道:“有专家发文章了,【玉米的种植管理以及锈病的防治】。”

    “锈病?”

    邓知眼前一亮,“那我得看看专家怎么写的。”

    同样的场景陆续发生在全国各地。

    借着秋收期,

    惠农网的用户数量时刻都在上涨着。

    …

    京城。

    整個惠农网都沉浸在亢奋的情绪之中,实在是注册用户增涨的速度太快了。

    这在电子商务领域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何况还是农业领域。

    幸好惠农网准备的时间长。

    才没出现差错。

    郭阳也跟着查看了会儿后台数据。

    其实对他来说没什么好惊讶的,这是理所应当的。

    用户多是嘉禾体系内的,体系外的用户数量还有待开发。

    没一会,郭阳就又回到了专门给他留的办公室。

    惠农网现在的管理有点割裂,惠农网、微光公司、天禾种业三者搅合在一起。

    已经快有点理不清了。

    而且互联网团队,创业心思重,跳槽、挖角的情况严重,这是潜在的隐患。

    郭阳研究了下惠农网的核心管理团队,一共四人。

    除了负责软件系统建设的曲升外,另外三人都是后续找猎头挖来的。

    姜宇,拥有多年光合作用催化剂、马铃薯育种等农业项目经验。

    张文,专注三农领业多年,同时又有互联网行业的经验,主导过多个农业项目。

    罗永泽,互联网资深人士,在互联网B2B领域有多年从业经验,曾负责阿里巴巴B2B业务多条运营产品线。

    看起来都不是一些安分的主,很难保证原始团队的稳定性。

    互联网创业给原始团队股份是普遍的现象。

    惠农网不可能这么做。

    仓储物流体系是天禾的,甚至连用户都是嘉禾拉来的,凭什么给股份?

    郭阳独自琢磨了一会儿。

    嘉禾已经搭建起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惠农网不会去走互联网烧钱的那条路。

    传统互联网创业那一套用到农业领域来是行不通的。

    嘉禾暂时也能支撑惠农网的运转。

    思来想去,普惠性质的在职分红计划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惠农网前几年很难盈利,所以激励制度不能根据利润来,而是要有一套独立的激励体系。

    微光公司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办公区的面积一扩再扩,已经租下了三层写字楼。

    郭阳出了门,扭身一转就来到了隔壁杨成的办公室。

    随后又找来张文和曲升,姜宇和罗永泽都不在公司,而是开发大客户去了。

    张文个子不高,穿一身灰色的西装,是惠农三农领域里最懂农业运作的。

    两人进来时,郭阳已经和杨成聊了一会儿。

    “坐下谈。”

    杨成也给两人倒下一杯茶水。

    郭阳说道:“现在看,惠农网上线的效果还不错。”

    张文也笑道:“按现在的趋势,今天注册用户很轻松就能突破20万,一周内突破100万不成问题。”

    郭阳说道:“但现在基本都是嘉禾体系内的用户,对外的还是太少了。”

    张文默然,这确实是目前的现实,嘉禾的客户群体太大了。

    让惠农这群混迹电子商务行业的人震撼不已

    天禾种业的种植户遍布各大玉米产区,种植户、经销商、加工企业。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即使排除那些不懂电脑的老农,那些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确实具备这种基础的。

    同时,种植户对天玉1号的依赖性很强,更多时候还是卖方市场。

    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