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啼笑因缘

第239章 活着的鲁迅文学画卷(4/6)

动并没有记者跟随。
  海婴随心而动拍下的几张照片,无意中记录了历史瞬间。
  几天后,从香港抵达沈阳的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商讨会议,与会无关的海婴,得以在现场东游西逛。
  恰巧将大家开会的时刻记录了下来,成为了难能可贵的史料。
  海婴后来回忆道:
  “近七十年来,我的摄影兴趣不减,这与时局、运动、心情和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
  在摄影中我找到的是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或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世间最好的人生,莫过于将满腔热爱,融入生活点滴,且因为热爱,为社会贡献一抹微薄的力量。
  以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周海婴摄: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丹东
  或许是因为鲁迅在《死》中,期许海婴不要成为空头艺术家;或许是因为“鲁迅之子”带来的禁锢和偏见;虽浮生所见人、事众多,摄下照片数以万计,但海婴却从未轻易示人。
  等这些照片展现在大家面前时,鲁迅已逝去整整80年,海婴也已年过古稀。
  此时,人们才知道,我国无线电专家海婴,竟还是一位摄影家。
  他镜头下的普通人,构建了一个时代,很多成为历史孤本。
  可见海婴一生,丝毫未想要因此沽名钓誉,只是为了满足自我。
  比起摄影,海婴的无线电专家身份,更为人所知些。
  成就他的,依旧是他的童年。
  1934年,瞿秋白和杨之华夫妇来鲁迅家避难,受到了鲁迅和许广平的悉心照顾和热情接待。
  瞿秋白、杨之华和女儿瞿独伊。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日子过得颇拮据的二人,给海婴买了一套进口玩具,叫“积铁成象”。
  这个玩具,可以根据图纸变幻出几十种机械物件,海婴最喜欢拼装的就是起重机。
  安装好的起重机,竟可以慢慢将摇臂抬高,吊起一件物品。
  海婴的童年,因此多了一抹色彩和趣味。
  后来,他曾对瞿秋白夫妇颇为感谢地说道:
  “当时先生预料,将来革命成功,必有一番大规模建设。
  而这些建设工作,没有人才是不行的。
  对下一代必须及早给以科学技术教育,以备将来深造之用。”
  有了“积铁成象”的基础,海婴开始拆卸、安装家中的所有玩具,如此反复,不知疲倦。
  慢慢地,家中的玩具已经满足不了他,他就将目光转向鲁迅给他买的那架留声机。
  有一天,趁父母不注意,海婴将留声机“大卸八块”,虽然弄得满手油污,但却乐在其中。
  这一幕被许广平看到,吃了一惊。
  那台留声机是鲁迅托内山先生买的日本货,不仅国内少见,也着实花了一大笔钱。
  眼下,这样稀罕的物件,竟被自己淘气的儿子拆得稀碎,许广平的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怒火。
  她本想骂海婴一顿,但话到嘴边了,却吞了回去。
  半晌,她才说:“你把它恢复原样。”
  海婴望着母亲的脸,短短的几十秒中,仿佛有十几种复杂情绪汹涌而过。
  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做错事了。
  母亲的要求,虽有挑战,但得做到,不然母亲即便不说教他,也会伤心一阵子。
  于是,海婴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他望着一地零件,深呼吸,凭着记忆和对于结构的理解,一块一块组装起来。
  从阳光正暖,到日暮倾城,海婴终于将留声机完整地拼了起来。
  他屏气凝神地拨动了留声机的按钮,悠扬的音乐瞬间充满房间,海婴内心雀跃极了,高兴地欢呼出来。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克服的“重大”困难。
  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渐渐地,他开始拆一些结构复杂的物件,诸如缝纫机之类。
  每每拆完,都能再复原。
  伴随着自信心的增长,海婴对机械物理的喜爱也更为强烈。
  但眼下,时局动荡,生活拮据,海婴并不能接受正规且系统的教育。
  好在,鲁迅去世前嘱托许广平要带着海婴迁入租界,于是他们搬入了霞飞坊。
  在那里,海婴受到了顾均正、巴金、吴克坚等人的指导,学业上并未过多荒废。
  但许广平和海婴宁静的生活,却又一次被打破了。
  1941年,白色恐怖四处蔓延,作为鲁迅遗孀的许广平被捕入狱,遭受了电击等重刑,被关在狱中整整76天。
  回到海婴身边时,她膝盖上全是乌青,基本不能走路。
  当她再次见到儿子时,却是满心忧虑。
  她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真的遭遇不测,自己的儿子又没有一技之长,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再加上同一时期,海婴的哮喘又严重起来,学校也是去一下,不去一下。
  为了让儿子未来可以养活自己,许广平决定给海婴请一个家庭教师。
  然而,这一举动在别人看来却别有深意。
  诸如“鲁迅的家眷过于溺爱孩子”,“恐海婴不能长成鲁迅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