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啼笑因缘

第239章 活着的鲁迅文学画卷(5/6)

样的人”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
  这让年满12岁的海婴,深刻地感受到做名人之子的沉重。
  原以为,风波过去,一切都会平息,但没想到,这些声音始终充斥在海婴身边,持续终生。
  因此,从海婴懂事起,就在努力走出父亲的光环。
  他想要活成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愈加强烈。
  1945年,胜利的曙光普照着每一个中国人,海婴也身处其中。
  可许广平却没有因此感到丝毫轻松,她更焦虑了,因为此时的海婴已16岁。
  为了让海婴有一技之长,许广平便跟海婴商议,让他去夜校里读个会计之类的专业。
  海婴听从母亲的话去听了几节课,觉得自己实在没兴趣,就偷偷跑去旁听了一节无线电课。
  课上老师给他们发了一堆零件,让大家装配收音机、发讯机等物品,这个课程,令海婴心中一亮。
  跟随心之所向,海婴转到了无线电专业。
  不过几年的学习,海婴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考取了当时颇难到手的无线电执照,并兴冲冲地在家里的房顶上架起了天线。
  彼时,正处解放前夕,风声正紧,海婴身份特殊,国民党对这一行为异常重视。
  有一天,有位民主人士去海婴家里做客,提醒道:“你还在玩无线电啊!”
  听着意味深长的话,怕累及家人的海婴,最终无奈地拆下了那套无线电装置,海婴第一次无线电试水,“流产了”。
  他不甘心,期望终有一天能光明正大地“玩儿”无线电。
  这一等,就是4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海婴为继续梦想和热爱,进入华北大学,对语数英理化等科目,进行了系统学习。
  这里的日子,是海婴一生中远离父亲光环的短暂日子。
  在那里,大家穿着学校统一发的制服,吃着学校里无差别供应的餐食,每个人都贫穷且快乐,这让周海婴心生感慨:
  “人人都感受到自己融入了革命大家庭,都需要脱胎换骨。
  大家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谁也没有优越感,却又从来不自卑。”
  3年后,海婴又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物理专业。
  然而,这里的日子,却再次让海婴因为“父亲是鲁迅”而被误解。
  有一天,海婴看到班里一些同学正在打桥牌,于是觉得好奇便走过去看。
  没想到,这个行为被其他同学解读为:“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就知道打桥牌。”
  听到这些话后,海婴只是沉默,最终黯然离开。
  从此,海婴为人更加低调,默默扛起父亲加给他的重担。
  为了打破“鲁迅之子”带给他的偏见,他不断在工作中发奋努力,只为活出真正的自己。
  图片
  想要在无线电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海婴,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到更大的困难。
  那时候,国民党残部仍藏匿于各个省市内,大多数跟无线电挂钩的人,都是有危险的。
  当时,人们对无线电行业避之唯恐不及。
  唯独周海婴不同,他注册了无线电代号“C1CYC”,还跟一些无线电地下玩家在空中沟通。
  为了让无线电业余活动可以公开化,培养出更多行业人才,海婴开始编纂一些跟无线电有关的书籍。
  几乎每次人大会议、电子行业高峰会,海婴都要站出来,为那些无线电地下爱好者发声。
  在他的不断呐喊中,1992年,无线电玩家的春天来了,他们终于盼来了从地下转到地上的日子。
  这一年里,更多新无线电玩家涌入,惊喜地听到了海婴的声音。
  他们彼此交谈,相互鼓励,一起在小众领域里作出微薄的贡献。
  后来,随着网络的兴起,无线电行业开始没落,海婴也被调入广电总局,一直工作到退休。
  图片
  2008年,鲁迅诞辰80周年,周海婴为纪念父亲,将自己拍摄的2万张照片进行了展出。
  人们才惊喜地发现,这个顶着“鲁迅之子”的名头长大的孩子,不仅在无线电方面有所成就,还是一位“摄影达人”。
  如今周海婴先生已经故去,终其一生,他都在与偏见对峙,努力走出父亲的光环。
  周海婴晚年曾感慨:
  “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82年,于时间无垠的荒野里,周海婴被出身束缚,却从未向命运妥协。
  名利于他,原唾手可得,但他却淡泊处之,始终在完善自我。
  儿子周令飞这样评价道:
  “祖父在给父亲压力的同时,又一直在鞭策着他。

  父亲的一生是成长的一生,不停地在成长,在最后一刻还在健全他的人格。”
  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一生中,周海婴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迎来了生命的绽放,也终于得到了正确的评价,活成了想要的自己。
  关于周海婴的后代子孙情况,并没有公开的确切信息可查。然而,可以想象的是,作为鲁迅先生之子的周海婴,他的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