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出大唐

第141章 大势风云 仙子叛逆(4/7)

张须陀有个疑虑。

  尤宏达又道:“将军可是担心江淮军发展过快?”

  “正是。”

  张须陀一脸严肃:“此人乃是大隋最大威胁,咱们平贼速度,可不一定能有他快。”

  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各都看向尤宏达。

  忽见他满脸肃穆,低声道:

  “大将军若想提前与江淮军决战,估计得不到认可。如今去到江都,入了宫廷,首先面对的便是宇文阀、独孤阀与骁果军,这三方势力的态度,都是暂求安稳,不与江淮军相争,大将军如何改变?

  若要按照大将军的心意行事,恐怕要在陛下面前斗赢这三方才成。”

  张须陀也是明白是这个理,只觉头疼。

  想着先去江都看看什么情况再说,心中又担忧江淮大患。

  那个人的身份,太特殊了。

  张须陀正有所思,忽有快马赶至河边,金紫大营一位高手飞跃三丈,跳上船来。

  “什么事?”

  尤宏达往前一步,那人递来急报,双手呈上。

  “尤将军,这是安陆郡送来的急信!”

  尤宏达眉色一变。

  拿来给张须陀,张须陀打开一看,呼吸登时变重。

  正是安陆太守鱼具容所书:

  “大将军,南郡、竟陵郡都已归附江淮大都督,安陆危矣!”

  安陆郡在竟陵郡旁边,北上是弋阳,已在江淮军的虎口之下。

  这鱼太守,只差献城投降了。

  刚刚还在说江淮军发展快,这会儿就瞬间应验。

  程咬金、秦叔宝与罗士信这才深深体会到张须陀方才的话。

  他们看了张须陀一眼,大将军心够硬,依然能保持镇定。

  再看尤宏达。

  这位镇寇将军看罢之后,比张须陀还要镇定,面带从容,二目清明,有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感,果有大将风范。

  “鱼太守怎会将信寄到我们手上?!”

  金紫大营的高手道:“另有一信送去江都。”

  张须陀摆手让他退下,只觉大隋前途一片黑暗。

  连鱼太守都知道,寄去江都的消息,到不了陛下手中。

  “速下江都!”

  他一声令下,军中再响螺号。

  张军大营的五牙大舰一路从通济渠下到淮水,才近盱眙,便全军戒备,提防江淮军杀至。

  然而,江淮军并未派人拦截他们。

  与在白马湖被灭掉的公孙上哲比,他们这帮人可谓是一帆风顺,到山阳,入了邗沟。

  盐郡的韦彻也视若不见,任凭他们出高邮湖,进扬子津

  ……

  终南山上,帝踏峰。

  秋风过境,层林尽染,悠悠山道忽现两块巨大石壁,各悬一石牌匾,刻着“家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几名背负长剑的慈航弟子从长安返回,穿过七重木门,最终推开那一扇枣红色大门,入眼便是巨大广场,广场后方有一大殿,上书“慈航”。

  此处并非东都分设,而是慈航静斋山门所在。

  这些束着长发的女弟子来到慈航大殿前,看到了一名身着灰袍的女尼正举目望来,各都加快步伐。

  女尼看上去三十岁,青丝尽褪,显得脸部更加分明,如山川一般灵秀,使人浑忘凡俗。

  “斋主。”

  慈航弟子一道见礼。

  “长安之事如何了?”

  一名气息平稳的年长门人站了出来:“长安城中的那几大派,各都支持李阀。”

  梵清惠微微点头,众弟子这才散去。

  她目光扫过广场,又看向大殿内部。

  长安的事原本不必她费心,可是

  她最得意的弟子,像是出了一些状况,也不知是该喜该忧。

  上次去了南阳一趟后,回来即闭关。

  那一次,梵清惠也只当徒儿在红尘走动,达到了炼心效果,没有太在意。

  可是

  这一次她却再不能忽视。

  红尘炼心,哪有这样迅速的。

  出于对剑典的了解,梵清惠如何猜不到?

  能这般刻骨铭心,只能是尘世情缘,慈航剑典的情乃是极致的情,极致的爱。

  以情炼心,最终斩去。

  这才能让剑典大成,身心空灵,不为外扰。

  唯有这等境界,才能进入剑典记载中的第十三章,闭死关。

  那是一种徘徊于死亡边沿的枯禅坐,稍有杂念,立刻全身精血爆裂而亡。

  梵清惠几经思索,迈步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