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都快入土了,系统你才来

第283章 新人报到?大佬乱杀!(1/2)

  旋即眼中爆发出光芒,道:“你的意思是……和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结合?!”

  如果将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作为靶向分子,让对比剂和它结合。

  那么,就不需要再漫无目的地寻找。

  可以直接根据β淀粉样蛋白的变化来进行判断!

  许秋点点头:“不过问题是,怎么让这种对比剂靶向结合β淀粉样蛋白。”

  “我们神经外科研究所就有特异性对比剂的项目!我让那边协助!”戴楠道。

  这项工作,显然临海国际也完成不了。

  但大夏研究所就肯定没问题了。

  许秋放下心来。

  真实的科研,正是如此。

  一个人难以独占功劳。

  每一个领域,都需要顶尖的人士配合与协作,才有可能出一个成果。

  也多亏了这次把戴楠给喊来临医。

  否则的话,简直是寸步难行!

  光是一个“对比剂靶向结合β淀粉样蛋白”,交给临医和临海国际去做,可能就要几年的功夫。

  还不一定能成。

  但研究所那边早就在做这方面的科研了,快的话,甚至几天就能从实验室搞出来!

  ……

  很快,研究所这边就有了动静。

  阿尔茨海默病本来就是他们研究的一环。

  而随着NIA-AA新标准的颁布,他们也把注意力放在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志物上。

  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已经有了成果。

  不过,由于它除了更精确地显示β淀粉样蛋白之外,别无他用。

  一直没有得到应用。

  毕竟,临床上的分期已经够标准了,再定量地检测出β淀粉样蛋白有什么用?

  就像是……判断一个人的发量,瞅一眼就行了,何必数清楚到底有多少根头发?

  原以为这项技术最后要像是绝大部分项目一样作废。

  却没想到,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这就是科研的意义。

  哪怕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科研注定是没有意义的,但也许,这种“没有意义”只是没有等到合适的时间。

  以及,“没有意义”本身,就是帮科研找到“有意义”的方向。

  三天后。

  一批经过“基于吡咯喹啉醌的小肽分子”设计,在环状螯合剂、脂质体下修饰与结合的特殊对比剂从天都出发,抵达临医。

  当天下午,临医专门开辟出两个手术室,确保这一手术的进行。

  由于对比剂有严格的使用时间限制,因此没法等许秋慢悠悠地做手术了。

  能有多少人同时开刀,那就要多少人。

  因此,同一时间,临医的许秋、汤姆森;临海国际的钟经山,以及因为没有设备跟着去做手术的胡主任;还有天都几家得到了许秋、戴楠授权的医院……

  十几台手术几乎同时开始。

  此时,国内神经学领域也掀起了一番风浪。

  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这一批次的手术。

  “分期逆转术”,在戴楠介入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但内里的机制却还不明朗。

  而这次,借助特殊对比剂,若是能找出真相,那无异于在神经领域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

  下午五点多。

  其他医院大多只做了一两台手术。

  而且两台手术的,可能还是几个医生轮换着做的。

  而许秋手里已经完成了三台。

  志愿者们也进入了腾出来的磁共振室内,利用多模态成像,全面追踪对比剂,动态观察脑脊液的流动路径。

  当然,并非像心电图一样二十四小时检测。

  毕竟就算机器扛得住,人也受不了磁共振机器的巨大噪音。

  而是根据脑脊液的流动规律,分别在术前、术后一小时、十二个小时、四十八小时,对颅内的液体进行动态追踪!

  “两天之内,应该就能出结果了。

  “接下来等就是了!”

  饶是以戴楠的心境,此刻也有些激动。

  神经学领域,多少年没有这么重大的成果了?

  一旦成功,论文将直升三大顶刊,许秋也会瞬间成为神经领域的新星。

  不过,当晚,戴楠还是被一个个电话给惊醒了。

  “戴教授,我们一个病人静脉回流不足,管腔堵塞了……您能不能让许医生远程指导一下?”

  “戴教授!术中我们已经严格避开了颈部的颈静脉、颈总动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