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艺术家

第101章 混乱斗场,方星河,屠夫!(5/6)

种》的赞美都收回去,不带这么双标的……”

  余桦眨巴着小眼睛,满脸懵逼:妈的,这也能开到我?

  额,先锋派开团先干余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习惯就好。

  不过,《苍夜雪》能够让先锋派如获至宝,倒也正常。

  这会儿正是先锋派最最式微的时候,当那些实验锐气消散之后,摆在先锋派面前的困境太过明显,余华早早转型干出了《活着》,残雪那种呓语式叙述连一部正常的高价值作品都写不出来,现在的先锋也就只剩口号了。

  而方星河凭借三大优势让先锋派把他认为了自己人。

  一,结构先锋。

  二,语言风格前所未有。

  三,核心病态癫狂。

  于是苏童马原格非齐齐上阵一顿吹——巧了不是?他们几个还都是新概念评委。

  然后,【独特的悲剧美学风格】就被总结出来,按在了方哥头上。

  方星河看到那些吹捧,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苏童有事儿没事儿就爱刺一下余桦又不是什么秘密,《现实一种》肯定没有《苍夜雪》好,但是《活着》可没法碰瓷。

  因为《苍夜雪》的生命力也就二三十年,等到东北大下岗的伤痛在新生代的笑脸中隐去,那段历史变成孩子们口中半信半疑的质问,《苍夜雪》也就失去了感染力的核心,变成一部普普通通的狗血虐文。

  而《活着》的历史背景更为恢弘厚重,更易被明确认知,所以它的延续性一定更好,远好于某部诺奖作品。

  所以说,很多时候,现代白话文的文字本身并没有高下,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主题所在的背景分出了高下,这方面越往后越吃亏。

  盛世中华,不可能再有伟大文学,方星河对此十分笃定。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为暂时的浮华热闹而虚荣,《苍夜雪》回归应有的位置之后,基本只能保住两个名头——现在华夏文学体系中青春伤痛叙事的开山怪,现实主义悲剧美学的开创者。

  别的都够不上,也没有必要强行去够。

  什么先锋派中兴之作,什么女频虐文祖师爷,什么80后第一畅销书,听着都搞笑。

  一般人可能就靠着《苍夜雪》吃一辈子了,方星河可看不上,他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

  文学界内部都如此之乱,以中文系为代表的评论界更是一场狂欢。

  从《苍夜雪》里面引申出来的好多东西都能水论文,比如“期望救赎还是自我救赎”之争,比如“创伤记忆的社会化抚平应该如何进行”,比如“青少年喜欢苍夜雪的本质是渴望被看到”。

  太多了,真的是谁都愿意聊上两句,往里面塞自己的想法。

  任何艺术作品,一旦面世,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

  方星河如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

  长篇小说和短篇杂文不一样,篇幅导致了后者精悍直接,作者思想凝练猛烈,没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而长篇小说到处都是空间。

  “你方星河懂什么《苍夜雪》?这地方就应该是这个意思!”

  这直接导致了他被部分难防系媒体当枪,夹带各种私货,输出各种暴论,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混乱和分裂。

  所以完全可以说,在千禧年的最后一个多月,方星河几乎统治了纸媒,将“方星河现象”扩展为另一个级别。

  4.4亿城市人口,去掉老弱病残,不知道他名字的人应该不多了。

  然后特别特别有意思的是,广告主和影视界也疯狂往上贴。

  想找方星河代言的品牌方快把王查理给撕开了,但凡是做青少年生意的,没有人不想拿下现在的你方哥。

  而影视界看到了《苍夜雪》的剧本价值——虽然结局肯定过不了审,但是剧情本身的一波三折和对立冲突,怎么拍怎么有理。

  想拿奖就往深刻了整,想要收视就拍成青春爱情校园剧,想要票房……算了,这会儿没人敢想。

  然后方星河非常随意地摆了摆手:“都拒掉。”

  拿钱就想买我的热度?

  做梦呢你们。

  就在这样的一片混乱中,《焦点访谈》准时登门。

  采访持续了很久很久,因为问题实在太多,肖晓琳恨不得把方星河扒光了看清楚——比喻比喻。

  但是,方星河却很安心。

  因为好巧,肖姐也是粉丝

  好吧,这年月的高知女性几乎就没有反感方星河的,至少也是个路好——那么好看,那么有才华,身世那么凄惨,我心疼他怎么了?

  由于理由实在太正当,所以这帮姐姐粉妈妈粉根本不需要掩饰,大大方方直接说就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