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224章 朱元璋:朱卿, 不知你父母名讳啊?(4/5)

有如自己父亲一样那种欣喜若狂的高兴,相反,他只觉得自己肩头仿佛压上了一副沉甸甸的重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这四个字,可并非几句简单的吹捧就可以做到的,真正要做到这四个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得到万民多年如一日的见证与认可。

  “标儿。”

  朱元璋看着朱标,神色十分认真,眼中满是期许:“咱对你的期望便是向往文帝。”

  “如今北元已亡,我大明最大的威胁已经解决了。”

  “未来,咱再将内忧为你扫平,将一个毫无任何隐患的大明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可以成为一代明君,轻徭薄赋,仁德待民。”

  说着。

  朱元璋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咱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闻言。

  “父皇。”

  朱标神色庄重,目光坚定的望向朱元璋,郑重其事地说道:“儿臣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文帝之仁德,儿臣毕生之追求。”

  这话语掷地有声,仿若誓言一般,在空中久久回荡,亦是他对未来的一种庄重承诺。

  文帝啊!

  对于并非开国之君的皇帝而言,能以“文”为谥号,便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毕竟汉文帝之仁德,历经千古,备受世人见证与赞誉。

  朱应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暗自想着:“这或许就是朱元璋这般勤奋处置政务,在位时还大肆兴兵的一个原因吧。”

  “他要在活着时,将大明所能预见的一切敌人、隐患,统统解决干净,为朱标打造一个完整、强盛且毫无内忧外患的大明江山。”

  实际上,回顾历史,朱元璋确实做到了。

  北疆的元军被打得元气大伤,失去了正面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若不是朱允炆盲目削藩,引发靖难之役,彼时的大明,必将空前强盛。

  “唉,若是朱标不死,以他的品性与能力,的确有可能追寻汉文帝的仁政之路。”

  朱应在心底暗暗叹息,作为知晓历史走向之人,如今又亲身见证这一切,不知不觉间,已然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而就在这时!

  殿外,传来云奇恭敬的声音:“皇上,膳食已经在殿外恭候了。”

  “都上来。”朱元璋大手一挥,声音沉稳有力。

  应声而动,一众太监、宫女鱼贯而入,他们步伐轻盈而整齐,双手稳稳地端着一盒盒精致菜肴,另有专人捧着美酒。

  众人有条不紊的在殿内摆好桌椅,动作娴熟流畅。

  待一切摆放妥当,众多侍从纷纷恭敬退下,只留下几个宫女,负责照看烧得正旺的炭火,负责倒酒侍奉。

  “朱应。”

  朱标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说道,“今日父皇可是下令准备了肉食。”

  “以往几日,可才有一次,你可要好好享用。”

  “皇上好意,臣一定全部吃完。”朱应笑着点头,言辞间满是敬重。

  朱元璋同样一脸微笑,从龙椅前稳步走来,脚步不紧不慢,尽显帝王的沉稳气度,他缓缓落座,而后对着朱应和朱标轻轻摆手,说道:“都坐吧,今日就当是家宴,不必拘束。”

  “谢父皇。”朱标起身谢恩,声音清脆响亮。

  随后,他走到朱元璋左手边,身姿端正地坐下,举手投足间尽显太子的礼仪风范。

  “谢皇上。”

  朱应也赶忙起身,抱拳行礼,而后在朱元璋右手边落座。

  侍奉的宫女们立刻行动起来,她们手持酒壶,动作轻柔而优雅,为三人依次倒酒。

  刹那间,醇厚的酒香在殿内弥漫开来,丝丝缕缕钻进众人鼻腔。

  朱应刚一闻到这熟悉的酒香,不禁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一丝疑惑之色。

  “是不是味道很熟悉?”朱标见状,笑着开口问道,眼中闪过一丝促狭,似乎早已料到朱应的反应。

  “的确很熟悉,似乎是我家酒坊所酿。”朱应稍加思索,肯定的说道。

  “这是玉儿上一次特意送入宫的,你家酒坊所酿的上好精酿。”

  朱标继续说道,脸上满是赞赏之色:“还真别说,难怪你家的酒卖得那么好,每日都是门庭若市。”

  “这酒比皇宫里的酿酒都要美味几分。”

  “那以后皇上和太子的酒,我家酒坊包了。”朱应爽朗一笑,主动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豪爽与热忱。

  “那咱就不客气了。”朱元璋听闻此言,哈哈大笑起来,坦然接受了这份好意。

  他的笑声在殿内回荡,瞬间让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三人就此一边品尝着美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