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室共用的,条件可能比较简陋!”
“没关系,能用就行!”陈默毫不在意:“麻烦冯厂长抽调几个技术熟练,手头比较稳的工人,配合我和周工一起搞研发,我们需要加工一些精密零件。”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我亲自挑人!”冯厂长拍着胸脯保证。
小小的“实验测量室”,立刻成了橙科研发的核心战场。
陈默和周明哲是绝对的“大脑”,而冯厂长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位老师傅和资深技工,则成了最可靠的“巧手”。
首先,陈默是从相对简单的蚂蚁触角仿生陀螺仪(MYT系列)开始,先给团队建立信心。
MYT-1型号(蚂蚁陀螺-1型号)
陈默根据脑海中的系统蓝图,直接在图纸上勾勒出核心结构,模拟蚂蚁触须的多节黄铜管振动系统。
防止技术外泄的关键,在于那层神奇的“自清洁涂层”。
陈默写下一个复杂的化学式,指定了某种特殊的铁氧体油溶漆,具体配方他没透露,只是找来了混合油漆的材料。
老师傅们看着那些没标识的材料直挠头,但还是在陈默的指挥下,按比例调配、喷涂、烘烤后,奇迹出现了:黄铜管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光滑、自带微弱负电荷的膜层,灰尘和水汽根本无法附着!
仅仅一天,MYT-1的原型就做了出来。
它看起来像一根精致的金属“触须”固定在微型基座上,虽然核心参数(零偏稳定性3°/h)不算顶尖,但其抗冲击能力在简陋的跌落测试中让所有老师傅咋舌,摔了好几次都运转如常!
粉尘环境下测试,寿命更是远超普通机械陀螺仪。
MYT-2属于2级迭代技术,主要特色在于传感器模拟蚂蚁的“神经脉冲”。
升级的重点是“柔性电子触角传感器”和信号处理。
陈默提供了三维柔性电路的设计图,周明哲则负责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蚀刻工艺。
几位技工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操作,将细如发丝的柔性电路“缠绕”在改进的黄铜触须结构上。
最难的是集成“神经形态硬件传感器”。
陈默和周明哲花了三天时间,在实验室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前反复调试,模拟蚂蚁触角神经元的脉冲编码方式。
当示波器上终于出现符合预期的、代表“震动方向与强度”的独特脉冲序列时,两人击掌相庆!
MYT-2的体积比1代缩小了40%,核心参数(零偏稳定性0.001°/h)已接近某些专业级、军工级产品(无人机,制导炮弹、火箭弹等等的姿态感知),保留了强大的抗冲击和自清洁特性。
MYT-3则属于超越级别的产品,它设计到了群体智慧算法,因为现在没有成熟的人工智能,所以系统给陈默的是一套核心算法,也是保密的关键。
但,MYT-3加工最大的拦路虎是加工精度的苛刻要求!
MYT-3的核心定子结构复杂无比,要求定位精度±0.002mm以内,公差IT5级以上,表面粗糙度Ra0.01μm以下!
橙科那几台老爷车床根本做不到。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冯厂长请来了厂里的“定海神针”,那位支援三线建设过来的刘师傅,无限接近于传说中可以徒手搓合弹的九级工!
当然了,刘师傅是不可能徒手搓合弹的,但通过些土办法,还是可以达到精密工件加工要求的。
老师傅戴着老花镜,听完要求,又看了看图纸,沉默半晌,吐出一口烟。
“这精度是够呛,但老头子试试!”
他没有用数控机床,而是选择了最老式的手摇精密车床!
刘师傅像抚摸情人一样调整着刀具角度、进给速度,凭借五十年的经验和一双稳如磐石的手,结合自制的超硬合金刀具和秘制的冷却润滑液,一点一点地“啃”进去了!
每一次进刀都微乎其微,每一次测量都屏住呼吸。
三天!
整整三天,刘师傅几乎吃住在车间,终于“手搓”出了一个符合要求的MYT-3定子核心!
废件八个,每一次都要全神贯注,看起来十分的伤人的精气神!
当这个在显微镜下都光滑如镜、结构精密如艺术品的核心部件被装配进陀螺仪,再结合陈默注入的模拟蚂蚁群体协作的校准算法后,测试结果震惊了所有人。
零偏稳定性达到了恐怖的0.00001°/h,陈默和周明哲都是工学的半个门外汉,不理解这个数值有多夸张,刘师傅可是老江湖了。
这可是2011年的5个零,要知道此时世界精密一哥--北美霍尔尼尔,最先进的旗舰型号:GG1389陀螺仪精度:零偏稳定性达0.0015°/h,主要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